第C1版:浙江种植业

2015,浙江种植业再起航

  □本报记者 王美华
  立春已过,春回大地,种植业又将迎来新征程。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2015年,我省将坚持水旱双轮驱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种植业主导产业提升发展,推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坚持建设保护并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管理,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其他各业丰产增收。
多措并举,继续推进稳粮扩面增产行动
  一是统筹整合、优化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扩面增产行动。二是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旱粮生产调查统计,优化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三是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研究谋划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理、制止“非粮化”的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四是深入开展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着力培育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旱粮产业带,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和多元化粮食安全战略。五是抓好生产管理和抗灾救灾,加强灾害防范和农情会商分析,及时掌握生产形势,加强生产指导服务。
统筹兼顾,稳步提升发展主导产业
  一是按照“集约化、专业化、设施化”要求,抓好蔬菜标准园建设,积极发展山地蔬菜,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省力化和产、加、贮、销冷藏链建设,培育提升集约化育苗能力,推进基地延长产业链。全面完成全省27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任务。二是抓好茶产业提升发展项目实施,推进茶叶标准园建设。提升茶叶加工和品牌建设,开展标准化名茶厂建设。推进茶叶全程机械化,率先在全省香茶产区全面实现茶叶“机器换人”。三是推进水果品种布局优化和良繁体系建设,改善果园基础设施和加工分级条件,改造“三低”果园2万亩。四是启动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加强菌种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构建菌种安全生产体系和“生态健康菇业体系”。推进重点产区香菇、蘑菇等老旧菇棚改造、黑木耳养菌棚建设,建成50个(年产100万棒以上)核心菌棒集约化生产中心,创建10个标准化菌种场。五是推进提升产地无硫加工水平和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建立铁皮石斛、杭白菊、元胡等中药材生产信息体系示范点10个。六是抓好蚕种生产疫病防控和蚕种质量监管,落实完善省级蚕种储备制度,确保蚕种安全供应。七是开展花卉产业调研,抓好花卉种质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指导和服务产业发展。
高效规范,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和肥料管理
  一是强化对标准农田质量管理下放权限事项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国土部门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工作,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农业重点功能区域划入示范区永久保护。与省国土厅协调建立标准农田年度变量信息共享制度,实行标准农田信息化动态管理,稳步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二是加强肥料登记产品监管,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力度,推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三是牵头协调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实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基本摸清“两区”土壤质量情况和污染成因,各市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防治,力争到2017年改善提升农业“两区”土壤质量。
链接:
  2015年,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力争达到195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75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800万吨,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省级旱粮生产示范基地50个,新增旱粮种植面积30万亩,新增实施2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地力培育,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80万吨、应用面积400万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