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俞圣威
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里时,我省的农业经营大户已经开始忙碌:组织农资、检修机器、调试设备、准备翻耕播种……新年伊始,他们怀揣美好愿望,采取新举措,继续耕作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田晓村:做紧跟时代的农机维修工
记者联系上田晓村的时候,他正忙着检修机械设备。“春耕就要开始了,这些插秧机、拖拉机、翻耕机都得检测,有问题的话得及时修好,不然会影响农时。”就是与记者聊上这几句,也需要见缝插针。
在缙云,农机维修能手田晓村小有名气,在2014年浙江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上,他凭着过硬的技术,夺得第一名,并获得了“浙江省技术能手”的称号。“本来我是‘个体户’,单打独斗的,今年开始,我打算跟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组成团队开展工作。”田晓村说:“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技术再好也只能服务一小部分人。”现在是农机维修最忙的时候,他每天检测的炒茶机、插秧机、翻耕机不计其数,一天的工作量大到难以统计。“等忙过这一阵子,我有别的计划。”忙里偷闲,田晓村与记者聊起了他的新年打算:“干维修这一行的必须与时俱进,我得多学一点新技术。”农用机械设备每年都在推陈出新,维修工也需要跟上更新换代的步伐。田晓村计划跟农机生产商联系,专门抽出时间去学习新设备的维修技能,让自己的技术时刻保持在领先地位。
金银燕:用科学技术促进粮食生产
“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带动农民增收。”这是省人大代表金银燕今年1月在出席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时说的话。
金银燕是绍兴市越城区陶堰镇的种粮大户。原先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他,2009年起转行从事粮食生产,目前在陶堰、柯岩等地承包了3100多亩耕地,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09年,我流转的土地只有260多亩,却需要20多个人劳作,农忙时人数还要增加。现在我有3100多亩地,也只要30来个人。”金银燕说,这其中的奥妙,就是“机器换人”。现在,金银燕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平均每人管理100亩农田。
在种好粮食的同时,金银燕还积极开展稻米深加工。目前,他已建起了完备的粮食仓库、加工车间,引进了大米加工设备,建起烘干碾米中心。田头收获的稻谷运到中心后,可以实现烘干、去石、脱壳、抛光、筛选、包装等一条龙生产。
尽管如此,金银燕仍不满足。今年,他又有了新计划:将“机械化”的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为“设施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我现在已建了一套设施,到年底左右就可以达到1个人管理500亩至1000亩地的效果,只要按下开关,这套设施就可以动起来,更加节省人力,提高效益。”金银燕说。
姚荣建:把女儿培养成新型“农二代”
3月4日,记者的微信朋友圈刷出了这样一条消息:“重磅!我省出台2015年粮食新政。”转发此消息的是时刻关注“粮食圈”动态的姚荣建,他是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纤石村农民,也是“全国种粮大户”。入春以来,姚荣建的春备耕已经忙到OTO(线下到线上)了。
记者见到姚荣建时,他正在地里和帮工们一起给春季作物补施肥料。“前几天连续下雨,这两天都在忙着开沟排水补肥。”他告诉记者,由于今年春节晚,追肥、除草工作在年前就做好了,“现在就看哪里缺肥,补施下就可以了。”
说起今年的农资准备情况,姚荣建颇为自豪:“我原来就是搞农资批发的,今年的货已从厂家备好,我进来的农资,售价比市场价低近20%。现在仓库里的货有百把吨,堆起来蛮好看了。”
谈到朋友圈,姚荣建专门点赞了区农业部门的官方微信:“‘余杭三农’蛮给力,这个平台为我们咨询专家、了解技术、解决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此前,姚荣建只要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拍照上传到“余杭三农”,并及时联系农技人员解决问题。
2013年是姚荣建流转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的第一年。这一年,他流转1115亩土地种植水稻,水稻亩产高达880.9公斤,名列杭州市种粮大户第一。去年,姚荣建种粮面积扩大到1353亩。
今年55岁的姚荣建告诉记者,去年女儿大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为培养接班人做起了打算。“我女儿学的是城市规划,现在从事农田规划,最近正在规划‘笑脸麦田’和‘笑脸油菜田’。”他说,现在愿意种田、会种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准备把自己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女儿,并希望女儿成为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农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