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业态,得到各方尤其是农业经营主体的青睐,充分展现出其在新常态下的巨大生命力。从增加就业、扩大市场销售等方面来衡量,它和其他领域电子商务一样,具有积极意义。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市场化,产品未能变成商品,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规模化是市场化的重要要素之一,但对人多地少的浙江而言,即使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集中了一部分土地,仍与农业经营规模化有不少差距。所以,从大方向上来说,浙江农业只能走小而精、精而强之路,这就面临着优质农产品如何与市场对接的问题。为破解这种困局,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尝试了很多方式,局面有了很大改观,但依然前路漫漫。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完美对接的希望。哪怕是深山沟里产出的几百斤优质番薯干,也有机会让全世界消费者了解其品质和美味。
当然,要真正实现这种完美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如记者在采访中部分先行触网的农产品经营主体对记者讲述的他们在经营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一样,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赖于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有赖于电子商务整体环境的提升净化。比如产品的质量问题,总理说,不管是网上店还是网下的实体店,都要讲求诚信,保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淘宝网总裁张建锋在“3·15”消费者权益日之际也说,要“让假冒侵权无处存身、让不良商家倾家荡产”。可见,无论政府还是经营主体以及消费者,都希望网上经营的产品又好又便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政府、商家、生产者各个环节共同努力。套用农业系统熟悉的一句话,就是产品质量安全既要产出来,也要管出来。
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全社会都对这种新生事物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期待。上有国家总理的推介,下有普通百姓的创业创新,可谓是合力共举。我们相信,作为诞生、成长、适应于现代信息社会生活方式的农产品电商,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