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慈溪盐碱地里种起大棚葡萄

  作为慈溪新浦镇和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由新浦荣誉蔬果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基于根域限制的盐碱地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3月中旬开始定植,预计明年可收获。
  该示范项目位于慈溪市七塘以北的新浦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有100亩面积,8米宽连栋大棚内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直径1.5米、高0.6米空中栽培筐;另一种采用地下薄膜隔开模式。
  慈溪市以新浦镇为中心的葡萄基地布局在七塘以南。前几年,七塘以北盐碱地也不乏尝试,但由于土质咸、水源难以解决、抗台风能力弱等因素影响,葡萄植株成活率低,长势慢,难有收获。“项目的实施,最终将研究成果集成为客土面积少、适合机械作业、减少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投入、节水省肥、品质优良的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体系。以此为支撑,通过盐碱耐受能力强、品质优良的葡萄品种引进与示范,拟引进国内外优质葡萄品种20—30个,筛选10—15个,为慈溪市葡萄品种更新换代储备资源。”该项目技术负责人表示。
  该项目围绕客土方式栽培核心,制订系列适合盐碱地的葡萄种植模式、土壤培肥和整形修剪方式等技术规范。具体来说就是,以客土方式栽培葡萄,规避盐碱地对作物生长的危害,同时节水节肥,提高品质和产量,特别是效益;大行距种植,高干“T”字形整形、超短梢修剪和水平叶幕构建技术,既可克服株行距过密、树干和叶幕低矮,小型农机难通行、回旋的问题,又可维持良好的叶幕状态,提高叶幕光能利用率。另外,实施抗台风葡萄专用避雨设施示范。根据这种新模式,计划种植株数由常规亩90—100株降到45株以下,亩产量控制在1000—1200公斤,预计亩纯收入2万元左右,高出常规大棚种植1倍。 朱杰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