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掉金饭碗需要勇气,徐剑波的勇气来自于对现代农业未来的信心。他在创业路上,遇到过温度调控不到位等专业技术难题,遇到过市场对新生事物不认可的无奈,也遇到过让他心有余悸的“菲特”台风。但徐剑波相信,农业知识的积累、风险评判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去慢慢摸索沉淀。3年来,他的菌菇园已经有了收获。
那天雨过天晴,当我们的车开进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三星村,看到一旁的农田里都是排列得工工整整的大棚。这就是徐剑波的宁波长禾食用菌种植园。看到徐剑波的时候,这个剃着时髦光头的园主刚刚修理好被风刮破的大棚。他说:“转眼创业三年了,这个选择挺辛苦,也挺值得,我已经看到收益了。”
在宁波种香菇,徐剑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初,他选择这个行当,曾做过一些市场调查。徐剑波原是一名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辞职后,他做了一段时间的菜场环保塑料袋生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菜市场特别熟悉。两年前,他发现宁波市场上还没有新鲜香菇,市面上贩卖的香菇,全是从福建、河南等外省运到宁波来的。
“人们对健康食品越来越重视,如果能有新鲜香菇,一定会有销路。”看到了商机,种香菇的念头便植入了徐剑波的脑海。为此,他还调研了宁波市场的香菇消费能力,并用大半年的时间,专门到福建、丽水等香菇种植基地调研、考察学习。2012年下半年,他看中鄞州市郊交通便利的优势,在古林镇三星村承包了60亩土地,开始种香菇。
“当时我信心满满!”徐剑波说,经过细致调研,他发现宁波市场每天的香菇交易量在1.5万公斤,且都是外地菇,而他的60亩土地满打满算一年的产菇量就百万公斤。而且,利用之前的人脉关系,他已和好几个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供货协议。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干。2012年11月,徐剑波的第一批1000公斤香菇喜获丰收。但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就被现实打了个闷棍:“货居然被退回来了!”原来,消费者从来没见过这种刚从生产基地摘下、还带着绒毛的新鲜香菇,以为是发霉了,购买者寥寥。为此,徐剑波不得不把香菇运回生产基地的仓库里,等绒毛褪光了再发货出去。此外,基地品质最好的花菇,消费者也不识货,很多人以为成熟的花菇有裂缝是次等品……“当时搞得我真是哭笑不得,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这里‘跌跟斗’!”
香菇对温度要求很高,对种植技术要求更精细。徐剑波说,种植香菇制作菌棒是关键,如果技术不过关,减产时有发生,亏起来也是十分厉害,这也是现在宁波鲜有人种植蘑菇的原因之一。比如2013年,夏天持续高温,40%的菌棒就直接“僵”掉不发菇了。10月初,又赶上“菲特”台风,一半的菌棒又毁了。这么一来,直接损失就好几百万元。说到这里,徐剑波说自己那时候确实很感谢政府,发大水的第二天,农技人员就上门了,该指导的指导,该补助的补助,损失能追回的帮着追回,还帮着他联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研讨等。
从2012年创业至今,徐剑波的长禾香菇基地前前后后投入了700多万元,香菇产量逐年稳步上升:2012年15万公斤;2013年25万公斤;2014年就达到了35万公斤。
徐剑波说,去年基地生产达到收支平衡,现在开始盈利了。下一步,他要启动“高山基地”计划,扩大自己的菌菇产业园。他说,道路比想象中要难走一些,新农人,守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花开。想想宁波不断扩大的香菇消费市场,徐剑波笑容灿烂。
谢良宏 沈杨雁 周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