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省农技推广基金会选定我省15个重点乡镇开展创新农作制度创建工作,累计实施项目317多个,面积近59.9万亩。其中,去年推广面积21.万余亩,亩均收入8000多元——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浙江农业的“混搭风”越刮越劲了。
2012年—2014年,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在全省共选定15个乡镇开展创新农作制度重点乡镇创建工作,累计实施新型农作模式项目317个,示范推广以“千斤粮万元钱”为代表的各种模式面积59.9万亩。去年,这15个乡镇共示范推广各种新型农作模式面积21.04万亩,总收入16.91亿元,亩均收入8038.4元。
这股劲风,引起副省长黄旭明的极大关注。2月13日,黄旭明专门批示: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坚持不懈抓农作制度创新,示范推广以“千斤粮、万元钱”为代表的新型种养模式,成效巨大。不但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而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带出主旋律
粮食安全大于天。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会长章猛进开门见山:“三年实践表明,在众多的新型农作模式中,以水稻为载体的亩产‘千斤粮万元钱’模式,以其既能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能给农民增加较多收入、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受到各地普遍重视。”
3月11日,当记者来到绍兴市陶堰镇南湖村承包大户施春桥的种养基地采访时,施春桥正在田头忙碌,为早稻播种作准备。“再过一个多月,我稻田里的青虾就可大规模捕捞出售了,到5月中旬青虾出售完后就可以播种早稻了。”施春桥告诉记者。
青虾的养殖季节为春、秋两季,到了夏季“晒塘”的时候,除了10多亩田用于培育虾苗,其余大部分虾塘都闲置起来,造成资源浪费。2003年,施春桥开始探索“稻虾轮作”模式,即5月中旬青虾全部卖完后,便在虾塘里种上早稻,正好填补了“晒塘”这段时间的空白。7月底早稻收割后,再开始灌塘养秋季青虾。当年,他试种了10多亩水稻,由于形成了动植物种养生物链,不但减少了养虾用药、饲料数量,而且青虾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施春桥告诉记者,现在光是水稻每亩产值就有近千元,青虾每亩产值为5000多元,一年的产值有20多万元。
据陶堰镇农办主任李文军介绍,该镇2012年到2014年,共有4964亩水稻田采用“水稻+青虾”模式,水稻年均亩产都在500公斤以上,亩均总收入接近1万元,亩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同样以“千斤粮万元钱”唱主角的乡镇还有很多。萧山区围垦地带适合种菜,当地农民有种菜的传统,他们就重点推广稻菜水旱轮作,即在一年的时间里,同一地块,种一季稻,再种植多茬蔬菜。在该区益农镇,三年时间实施‘稻-菜’轮作模式面积达54785亩,累计实现产值5.51亿元,稻谷年亩均产量535.96公斤,亩均产值达10061元。
“各地在推广‘千斤粮万元钱’模式中,主要实施‘水稻-蔬菜’、‘水稻-瓜菜’等水旱轮作以及‘稻-鱼’等种养结合模式。”章猛进介绍,去年,浙江省15个重点乡镇实施的各类新型农作模式中,有2.61万亩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比上年的1.16万亩翻了一倍还多。
因地制宜,“混搭”耕种更科学
嘉兴市秀洲区地处太湖流域,河网密布,降雨量充沛,加上地势低,形成了6万亩“有水必淹、有雨必灾”洼地。洼地外河水位常年高于水田,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为变“水患”为“水利”,农业部门引导农民种植水生蔬菜和水域养殖,发展湿地农业。
3月12日,记者来到秀洲区王江泾镇忠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采访时,负责人姚忠保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买藕的客商。”姚忠保说,秀洲区北部特有的黏土,使得这里出产的莲藕白白嫩嫩、甜脆可口,上海、江苏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收购。
姚忠保表示,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减低成本,还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产量。“从前几年开始,我就在藕田里套养瓯江彩鲤、黑鱼等,并开始探索‘藕鱼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藕田里套养鱼,不仅使藕田里的杂草、浮萍越来越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率也下降了,基本上都不施农药,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几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到现在,收益已经不错了。基本上比单一的种植效益要高一倍。”
去年,姚忠保种植了900多亩莲藕,每亩利润在800元以上,尝到规模种植和种养结合甜头的姚忠保还准备在今年试种大棚莲藕,可以将上市时间提前近两个月,从而提高市场售价格,促进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秀洲北部王江泾、油车港、新塍三镇有低洼湿地16万亩,三年时间里,秀洲区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新农作制度,湿地农业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镇累计种植水生作物9.8万亩,实现经济效益15113万元。“根据秀洲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因地制宜,总结提升群众实践创造,发展推广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新型农作模式,深受老百姓欢迎,并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秀洲区农技推广基金会会长周志明说。
像秀洲这样的例子,全省还有很多。“中国茭白之乡”余姚市河姆渡镇则下功夫在茭白田里做文章,试验推广‘茭稻轮作’、‘茭田套养甲鱼泥鳅’等新型农作模式,2014年,全市实施这些新型农作模式面积达13981亩,年新增农业产值4000多万元……
创新农作制度,农技人员“蛮拼的”
3月13日,平湖市新仓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的陆志华一大早就骑上他的“小电驴”,来到新仓镇石路村芦笋种植大户孙建良的基地走访。2013年,在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孙建良的基地作为试点,开始使用“芦笋粉碎机”处理芦笋母茎。尽管有了处理方法,陆志华也总不忘来叮嘱两声:“要实现稻草种蘑菇,蘑菇废料种芦笋,芦笋产生的母茎再回到田里,由此走通农业循环。”
和陆志华一样,推广农作制度模式,新仓镇食用菌产业(种植者)党支部书记朱华良总是带头走在第一线。平湖市洁云食用菌合作社工作人员徐宝奎每次看到朱华良到来,都非常开心。这么多年,徐宝奎有任何生产上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朱华良。
新仓镇是蘑菇种植大镇,但蘑菇种多了,传统的种植习惯又带来蘑菇废料污染环境的新问题。为此,包括陆志华、朱华良在内的农技人员着力破解蘑菇废料出路,探索出稻草拌废料种蘑菇、蘑菇废料肥田种芦笋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模式,不仅使蘑菇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又为当地培育出新兴的芦笋产业。
在温岭市箬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每一位农技人员都要求做到“八个一”,即创建一个模式,联系一个基地或企业,示范一个样板,引进一只良种,负责一项试验,帮助基地制订一个生产实施方案,跟踪记录一本操作规程,联系一位市级以上的专家或大专院校技术骨干作后盾。“这个做法,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建设创新农作制度重点乡镇,给基层农技人员搭建了一个新的农技推广平台,让农技人员充分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章猛进告诉记者,三年时间里,全省15个重点推广乡镇,为实施新型农作模式开展的各类农技培训达350期次,有2.81万人次参加了培训。大棚芦笋(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