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近日,省农业厅发布了2015年我省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其中种植业主导品种127个、主推技术43项,畜牧业主导品种25个、主推技术11项,农业机械主推机具5大类、主推技术9项,农民朋友可从中选择。
在水稻主导品种中,全省性主导品种有14个,分别是早稻“中早39”、“中嘉早17”、“金早47”;常规晚粳(糯)稻有“秀水134”、“嘉58”、“嘉禾218”、“绍糯9714”;杂交晚稻有“中浙优8号”、“甬优15”、“甬优9号”、“中浙优 1号”、“春优 84”、“甬优538”、“嘉优5号”。区域性主导品种有7个,分别是早稻“甬籼15”(宁波、绍兴)、“金早09”(金华);常规晚粳稻“绍粳18”(绍兴)、“宁88”(绍兴、宁波);杂交晚稻“甬优12”(钱塘江以南地区)、“Y两优689”(温州、衢州)、“深两优5814”(金华、温州)。此外,玉米、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西瓜、茶树、水果、蔬菜等农作物都有数量不等的主导品种,各地农民朋友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性选择种植。
专家提醒,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属性,在栽培技术上也有一些不同的注意事项,在栽种时要留意咨询当地的农技人员。就拿推荐的3个全省性早稻主导品种来说,“中早39”属中熟早籼品种,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结实率高,丰产性好,抗稻瘟病,近年来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米质适合作加工用粮。而“中嘉早17”属中熟偏迟早籼,生育期较长,适宜4月下旬移栽;“金早47”属迟熟早籼,生育期较长,出米率高,可以用来加工红曲、粉干、味精等制品,也可以作为储备和饲料用粮,适宜在金华、丽水等地种植。
据省种子管理总站专家介绍,今年我省发布的主导品种,都是近年来培育的优质高产品种。根据全省各地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优中选优,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近年来,主导品种在生产上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粮食增产、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去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中主导品种占比达78%以上。
2015年浙江省农作物主导品种介绍(部分)
中嘉早17
早籼稻。2006-2007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01.6公斤,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8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6.0%。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早籼,全生育期110.7天,比对照长2.0天。株型适中,植株较高,茎秆粗壮,较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丰产性好,后期青秆黄熟。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稻米品质适宜于加工。
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分蘖力中等,宜在4月下旬移栽,亩插基本苗10万左右。2.需肥量中等偏上,氮肥不宜过多。3.浅水勤灌促分蘖,干干湿湿到成熟。湿润灌溉,反复露田几次。在成熟收割前4-6天断水,忌断水过早。4.稻瘟病重发区,要注意防治叶瘟。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中早39
早稻。2008-2009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87.6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6.5%;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2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3.9%。该品种属中熟早籼,全生育期109.7天,比对照长0.5天。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着粒较密。谷粒短圆,颖尖无芒。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谷粒较圆,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适合作加工用粮。
栽培技术要点:做好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嘉58
常规晚粳稻。2011-2012年省单季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618.1公斤,比对照增产7.3%。2012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5.0公斤,比对照增产3.2%。该品种属单季常规晚粳稻,生长整齐,生育期适中,茎秆坚韧,分蘖力较强,抗倒性较好。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直播栽培适当控制用种量。适宜在我省粳稻区适宜作单季晚稻种植。
甬优538
单季籼粳杂交稻。2011-2012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718.4公斤,比对照增产26.3%。2012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55.0公斤,比对照增产29.6%。该组合属单季籼粳杂交稻(偏粳),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剑叶长挺略卷,叶色淡绿,穗型大,着粒密,全生育期153.5天,比对照长7.3天。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注意稻曲病的防治。适宜在我省作单季稻种植。
中浙优8号
杂交晚籼稻。2003-2004年省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该组合属迟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7.2天,比对照“汕优63”长5.2天。株型挺拔,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生长清秀,后期熟相较好。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稻虱。米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插秧密度7×6.5寸,亩插1.3万穴左右;2.耐肥性中等,应避免追肥过迟过多造成倒伏。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3.在山区稻瘟病区和沿海白叶枯病易发区应做好防治工作;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对纹枯病的防治。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甬优15
杂交晚籼稻。2008-2009年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97.1公斤,比对照增产8.6%。201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4.5公斤,比对照增产9.2%。该组合属籼粳交偏籼型三系杂交稻,全生育期138.7天,比对照长3.1天。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弱,穗形大,亩有效穗11.9万,成穗率60.8%,穗长24.8厘米,结实率78.5%,千粒重28.9克。米质较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后期忌断水过早,注意防治稻曲病。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春优84
单季籼粳杂交稻。2010-2011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685.9公斤,比对照增产22.9%。2012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8.3公斤,比对照增产13.0%。该组合属单季籼粳杂交稻(偏粳),长势旺盛,生育期长,茎秆粗壮,抗倒性好,穗大粒多。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注意白叶枯病、褐稻虱和稻曲病的防治。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浙农8号
菜用大豆。该品种2007年省菜用大豆区试平均亩产699.0公斤,比对照“台湾75”增产12.1%;2008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70.2公斤,比对照增产6.4%;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4.4公斤,比对照增产13.7%。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鲜荚)85.0天,比“台湾75”短5.2天。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淀粉含量4.2%,可溶性总糖含量2.3%,口感较糯,品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亩用种量约6公斤,苗期应早管促早发。适宜在全省作春季菜用大豆种植。
金玉甜1号
甜玉米。2005-2006年省区试平均鲜穗亩产809.7公斤,比对照增产5.5%。2007年省甜玉米生产试验平均鲜穗亩产781.8公斤,比对照增产8.7%。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摘)88.4天,比对照“超甜3号”短2.4天。株高206.7厘米,穗位高71.5厘米;籽粒黄白相间,排列整齐。感大、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感玉米螟。商品性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该组合植株较高,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及时培土防倒伏;加强苗期管理,促早发;注意防治大、小斑病。适宜在全省种植。
美玉8号
糯玉米。2004-2005年省糯玉米区试平均鲜穗亩产804.2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5.0%,2005年省糯玉米生产试验平均鲜穗亩产815.9公斤,比对照增产23.6%。该品种春播出苗至采收92.0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长0.7天。株高204.8厘米,穗位高87.6厘米;籽粒白色,排列整齐,直链淀粉含量3.1%,皮较薄,风味佳,果穗籽粒中3/4糯质型,1/4甜质型。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茎腐病,高感玉米螟。
栽培技术要点:该组合植株较高,应适当控制种植密度,每亩3000-3200株为宜,注意后期控制肥水,适期收获。适宜在全省种植。
登海605
普通玉米。2010-2011年省玉米区试平均亩产483.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4.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7公斤,比对照增产10.9%。该组合生育期104.5天,比对照“农大108”短1.2天。株型紧凑,株高231.3厘米,穗位高81.9厘米,空秆率1.5%,倒伏率2.1%,倒折率0.5%。中抗玉米螟,高感小斑病、抗大斑病、中抗茎腐病。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株型紧凑,穗位较低,种植密度亩栽3500-4000株。适宜全省种植。
中薯3号
马铃薯。该品种在1996-1997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1公斤,比对照“郑薯4号”增产39.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6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27.84%。该品种属早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67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0厘米左右,单株主茎数3个左右,茎绿色,叶绿色,茸毛少,叶缘波状。花序总梗绿色,花冠白色,雄蕊橙黄色,柱头3裂,天然结实。块茎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单株结薯5.6个,商品薯率80%-90%。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质疏松、灌排方便地块,忌连作且不能与其他茄科作物轮作。春季1月至3月中下旬播种;秋季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整薯播种。亩密度4500-5000株。适宜在我省马铃薯种植地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