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种粮之外,还种“风景”

建德一“粮二代”开展多元化种植,力争效益上新台阶

  “每次站在田埂上,望着两三百亩绿油油的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长势越来越好,心里对从事农业生产更有信心了。”初春时节,建德市寿昌镇红路村“80后”青年农民陶玉平每次在田间查看农作物长势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从2009年开始,陶玉平放弃在外打工多年闯荡生活,毅然回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起了村里首位“粮二代”。2014年,陶玉平共承包600多亩土地,其中种粮面积达570多亩,采用良种良法与机械化作业,实现平均亩产585公斤,提供245吨商品粮,总产值达110多万元,是他种粮五年来效益最好的一年。
  起初,陶玉平对农事一点都不懂,每天起早摸黑,忙于田野劳作,效益也不高。在父亲的耐心点拨下,一年之后他就知道了种粮的基本管理方法与关键技术要领,对自己亲手栽培的水稻获得丰收更有种成就感。不过,陶玉平的理念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先进的种田方法,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陶玉平在市农业局有关部门支持下,采用了良种良法和机械化耕作,不仅省工省时省力,粮食的亩产量也逐年提高,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陶玉平在成立建德市金玉粮油专业合作社基础上,于2012年又组建了建德市玉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规模也从开始的50多亩发展到目前600多亩,成了寿昌镇名副其实的“粮二代”。在短短五年多时间里,陶玉平已累计投资260多万元,建起了农业生产性用房一幢,拥有3台烘干机、4台插秧机、2台大型拖拉机、3台收割机、1条育秧流水线等粮食生产设施,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实现增产增效奠定了基础。
  不过,陶玉平也感受到了种植过程的诸多困难。如每到农忙时节,机械操作全都雇工,成本较高,加上自己所承包的良田没有被列入杭州市粮食功能区范围内,每次收割粮食存在二次搬运,成本增加,尤其是不能够享受相关的农业政策项目和相应的扶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
  近日,该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组的傅跃进、陈庆祥在采写调研课题文章“建德市家庭粮食规模经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时,特意到陶玉平家里,在了解他的种植经历、发展规模及种粮打算时,他信心满满地说道,今年在保持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开辟多元化种植,如草莓、蓝莓、向日葵等高效农业,把原先单一的种植模式,向种“风景”出效益的果蔬采摘方向发展。同时采用水稻新品种,对自己收获的粮食进行深加工,直接将精制米投放市场,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力争种粮的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宁文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