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倡导“中国农业走出去”,我国的农机工业是否将迎来新的商机?中国农机工业能否借势真正走出国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农机工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农机出口每年都在上升。但从我国作为农机生产大国的地位来看,出口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李树君认为,国家提出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一体化的高度,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这将对我国农机走出去带来很大的商机。
李树君表示,农机要真正走出去,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要先从贸易和示范开始,农机企业首先要在出口国建立销售公司,把备件和服务搞上去。第二步是在当地建厂,以组装销售服务为主,进一步开拓市场。
就农机的科技含量而言,我国的农机与世界农机巨头像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机产品要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不太现实。但像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农机化水平很低,我国的农机产品在这些国家就具有物美价廉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经过了10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我国的农机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状况,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但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种情况下,将物美价廉的中低端产品输送到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既可以满足输入国的生产需求,也能拉动国内农机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农机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加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在短时间内导致需求急速增长,致使研发制造跟不上市场的需求。2014年,我国农机工业增幅出现了很大的下滑,除了市场饱和度的原因,还有就是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量大了,而恰恰国产的高端农机没有跟上,市场份额几乎都被外国农机企业占领。
李树君认为,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有些技术完全靠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在短时间内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完全靠我们自己研发来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确很难,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有目的地收购国外企业是个捷径,能够短时间内获得自身所需要的技术。但更应该更着眼于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中国农机产品迈向国际市场。 孙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