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现代农业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掠影

2015年,宁波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   □文 李军
      近日,农业部发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报告”。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153个示范区中,宁波慈溪市已迈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宁波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得分73.69分,距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75分)仅差1.31分,实现程度达98.3%。
      近年来,宁波市按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经营主体培育政府扶、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引、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建”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建成旱涝保收面积227.7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4%;设施农业面积96万亩;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居全省第一;劳均农业增加值51748元,亩均土地产出达8000多元;农业组织化水平达70%以上,各类农业主体带动农户达40余万户;全市已建成省级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县3个、示范区7个,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地市。
      宁波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宁波市被认定成为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取到今年底,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力争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沿海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示范。
    慈溪农业现代化领跑全省
      去年,在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中,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位居全省第一,被农业部确定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也成为全省唯一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县(市、区)。
      慈溪是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据慈溪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慈溪市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服务管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慈溪市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创汇农业等,家庭农场被列为全国五大范本之一。去年,慈溪市又一举跨入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和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行列。“十二五”期间,慈溪市重点实施“3320”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即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0个宁波市级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精品园和20个慈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逍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慈溪现代农业开发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长河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全部启动实施。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32个。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951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9倍。
    “五化”同步建设宁波现代农业
      2014年,宁波市将创建现代农业扩大到整个市域。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宁波市根据经济发达、机制灵活、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较高的实际,因地制宜,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主线,着力构建以“产业市场化、经营规模化、主体法人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产业市场化。该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整体布局合理、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特色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将达3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1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
      加快推进经营规模化。该市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按照“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采取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组集中长期流转,推动流转土地向新型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今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适度规模经营率将分别达65%和68%。
      加快推进主体法人化。该市鼓励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取得法人地位,深入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工程和农业龙头企业“强龙”工程,切实增强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能力,农民合作社的服务带动能力,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工流通能力。今年,全市要培育市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各100家以上,农业组织化程度达75%以上。
      加快推进生产标准化。该市积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现代种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到今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将达200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比重达40%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8%和87%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6%。
      加快推进服务社会化。该市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建立完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底,全市将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500家,基本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保险深度达1%。
    三大保障护航现代农业发展
      为确保今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宁波市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改革创新等3个方面加强保障,努力为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样板。
      加强组织领导。该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农业局设立办公室,并将示范区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同时,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宣传,形成“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保持稳定增长。为推进示范区建设,市财政每年新增1亿元资金重点用于“三品一标”基地、现代种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在完成承包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做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加快落实村庄规划布局与保护,统筹推进城乡市政设施建设,推动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污水处理网等“五网”的共建共享,全面完成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