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现代农业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掠影

乐清:三大抓手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   □文 孔丽琴
    “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石斛枫斗加工之乡”……近年来,以工业经济发展见长的乐清,在农业上也获得了长足进步,摘得了一连串国字号农业金名片。
      去年,乐清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71万亩,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温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完成农业招商引资规模以上项目102个,累计到位资金8.81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38.9万亩,总产达15.94万吨。
      今年初,乐清获批温州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高效生态、科技兴农、机制创新”诠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道。
    特色产业提产值
      “乐清铁皮石斛生产历史悠久,产业链条完整,区域特色鲜明,发展目标与思路明确,建设重点突出,产业布局合理,具备了建立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的条件。”上月初,乐清市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专家评审,乐清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从此提升到国家层面。
      众所周知,乐清农民从事铁皮石斛采集、加工、销售已有上百年历史。近年来,为加快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乐清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2009年乐清市下发了《关于加快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铁皮石斛产业开始驶入了大发展的快车道,全市的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连续6年呈增长态势。
      乐清市出台政策:对新增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连片3亩以上并且钢架大棚、喷滴灌设施完善的,每亩补助8000元;1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万元;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2万元,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5万元。年产优质组培苗500万株以上的规模组培室,一次性补助20万元;铁皮石斛品种通过省级良种认定的奖励10万元,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的奖励20万元。
      2009-2013年,乐清市本级财政扶持铁皮石斛产业资金达6286.2万元,其中种苗组培室补助1320万元,种植业补助4966.2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铁皮石斛产业健康发展。
      为大力促进铁皮石斛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乐清市还将其与“两区”建设相结合,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农业园区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农业组织化与产业化经营扶持等方面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包括种植补助、收购贮藏设施的补助、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补助,以及品牌创建、有机认证、参展产品获奖的奖励等。这些政策为规模化发展铁皮石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全市全面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保障。
      目前,乐清人在市内外建立的铁皮石斛基地总面积约17000亩,约占全国的40%。全市建有铁皮石斛组培室38个,具备年产2亿株瓶苗以上的产能,成为全国人工栽培与产品初加工规模最大的产区。年加工“铁皮枫斗”300吨,实现产值12亿元,接近乐清市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目前乐清市内铁皮石斛大小生产销售企业有228家,出产的铁皮石斛鲜条、枫斗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0%、80%,成为全国人工栽培与产品初加工规模最大的基地。乐清铁皮石斛产业成为温台地区第一个产值超10亿元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大棚种植铁皮石斛
    “机器换人”增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融入到了乐清市的田间地头。
      清明节前夕,在乐清市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笔者看到了一条不停吐出加工完毕的秧盘的“长龙”。这条“长龙”一头放着漏斗,另一头接着铲车,中间连接着消毒、添土、加水等诸多设施,经过传送带的自动化输送,不到一分钟,一盘盘空置的秧盘便播好了水稻种子。整装待发的铲车将秧盘铲起运往几十米外的保温大棚内。“长龙”两侧6名手不沾泥的工人悠闲地监管着流水线运作。“有了这条流水线,我们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减少一半,效率翻倍。”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包碎云说,这条“吐秧长龙”是他根据传统的水稻秧盘育秧播种流水线加工定制的。他算了这么一笔账:去年此时,流水线尚未完善,合作社请了15名工人,每日8小时工作,一天仅可以完成4000个秧盘。今年流水线完善后,只需7名工人,即可每日完成近8000个秧盘。
      这并不是包碎云第一次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早在2008年,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便花60多万元买了插秧机、烘干机等农机设备。第二年种早稻,就全部采用机器插秧,不仅快还省人工费,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合作社已陆续购置了大型粮食烘干机4台、育秧流水线1条、打泥机1台、插秧机40台等,采用了种粮、加工、运输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
      他说,4台粮食烘干机年烘干粮食1300吨,同样的工作量,人工需要40人,仅这一项“机器换人”就省下人工成本约10万元。
      像包碎云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户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近年来,乐清市几家大型合作社、农场都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全市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稻机插秧推广服务体系。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有130余家水稻机插秧服务组织,其中服务面积8000亩以上的有2家,2000亩以上的有6家。
      据介绍,2012年,乐清市水稻机插面积突破10万亩大关,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3、2014年两年,全市水稻机插面积均达12万亩,2012-2014年,三年累计增产稻谷1100万公斤,产生经济效益2500万余元。
      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拥有量为29.55万千瓦,建成3个省级农机化示范镇、16个水稻育秧中心、24个粮食烘干中心,完成水稻集中育秧面积15万亩,机插面积达12.87万亩,集中育秧、代育代插服务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基本上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火龙果基地
    生态转型促发展
      春寒料峭,阴雨绵绵。近日,乐清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卢启强和同事一起赶到乐清市北白象镇小港村农户吴金碎的承包田里,察看稻田病虫害发生情况。
      从2009年起,吴金碎承包的50余亩农田被列入乐清市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暨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区。每当出现不良天气情况时,植保人员就第一时间前往查看作物生长状况。卢启强告诉吴金碎:“今年市里准备推广农用植保无人飞机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试验。植保无人机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药物对作物的穿透性,提高防治效果。另外,还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工成本和农药使用量。”
      自从承包田被列入示范区后,在植保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吴金碎的田头多了很多“生态法宝”。比如,其田头每25亩地便高挂着一盏太阳能杀虫灯,这些太阳能杀虫灯白天自动汇聚太阳能蓄电,傍晚自动开灯诱杀害虫;秧苗插下去后,其田头会放置性诱剂诱捕器,通过在空气中散发大量性信息素来诱捕螟雄蛾,有效减少螟虫繁殖率。
      说话间,田里传来一阵“咕嘎”声。“你听,青蛙叫了。这几年农药用得少了,田里青蛙多了,连早些年难得一见的白鹭都飞回来了。”吴金碎有感而发。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近年来乐清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乐清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停止使用国家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制定农药科学使用规范。仅2014年全市实施农药减量达19.3万亩次,每亩农田减少用药1.9次,降低农药使用量102.7克,节约防治成本36.45元,全市农药使用量比2012年减少22.87吨,大大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效益日益显著。
      除此之外,近年来,乐清市还开展了农作制度创新示范,推广“瓜-稻轮作”、“草莓-稻轮作”、“葡萄立体种”等农作制度创新项目,引进高校院所项目合作,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环境的好转,也令全市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乐清市将农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出清江李花节、淡溪油菜花节等一系列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扩大了乐清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家庭农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全市已发展家庭农场167家,其中有省示范家庭农场4家、温州市示范家庭8家。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形成了高效环保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乐清市农业局局长章显岳说,接下来,乐清将继续按照区域特点,以科技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拉长产业链,努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电商等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