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谁养活中国人?”1994年的夏天,一位外国学者的质疑在国际上引发各种讨论。
如今,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回头再看这个问题时答案早已显而易见。这其中,杂交水稻功不可没。仅在中国,杂交水稻就为人类每年多养活7000万人口。而在世界范围内,杂交水稻对减少饥饿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其中亚洲的印尼、印度、菲律宾、越南、孟加拉国、缅甸,美洲的美国、巴西、委内瑞拉、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国家都已进行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
杂交水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马达加斯加安巴通德拉扎卡市阿拉法村里有个“杂交水稻之王”,他叫兰德尔。村民们都羡慕兰德尔一家住着红砖瓦房,操纵着自家的拖拉机、旋耕耙在20多公顷的农地上愉快播种,收获喜悦和幸福。
农耕时,兰德尔经常会将拖拉机停在一座面积仅有20平方米的茅草屋前,那是他5年前的家。那时,全家7口人挤住在小小的茅草屋里,平时靠务农和打零工为生,由于农耕工具落后、效率低下,每年仅能种植1公顷多的土地。辛苦劳作仅能保证最基本的温饱,顿顿白米饭对这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如今,凝望着茅草屋的兰德尔,脸上透露出了一丝得意。2010年,兰德尔成为湖南袁氏杂交水稻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袁氏国际”)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农民。起初,他还对杂交水稻这项技术有些抵触,通过袁氏国际的培训、聆听知识讲座后,兰德尔开始尝试种植杂交水稻。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年后,他种植的1公顷杂交水稻收获稻谷7吨多,产量是当地常规稻的3倍。尝到甜头的他立刻成了杂交水稻的忠实“粉丝”。到2014年底,他的种植面积已超过20公顷。现在,他帮带着村里20余户农民种植杂交水稻,总面积已扩大到200多公顷。
截至2014年底,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推广面积累计超过900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6吨,累计为该国贡献约125万美元的财政收入。
本地化运营打开广阔市场
要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需要开发好品种,同时拓展渠道,让好种子走出国门。
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育种科学家谢放鸣说,目前中国政府正逐步打开国门,促进中国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同时许多国家也开始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例如,印尼今年将杂交水稻列为其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粮发展的六大政策之一。相信中国杂交水稻会借势而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印度和中国的世界水稻种植第三大国,与中国相比,土壤、温光、病虫害等栽培环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对杂交水稻本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隆平高科印尼公司充分利用来自中国的援助设备,从零做起,为当地农技部门建起了杂交水稻种子实验室。通过潜心钻研,悉心筛选优良品种,为杂交水稻本地化高产栽培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印尼旱季、雨季条件的方案。
印尼南苏拉威西省副省长阿古斯阿里分表示:“去年使用隆平高科LOPP11种子后,全省的商品谷增产幅度同比达到13%,非常振奋人心,感谢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中国杂交水稻的牌子逐渐走入印尼农民的心田。“杂交水稻在海外的生产、推广体制都和国内很不一样,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去必须实现本地化。”谢放鸣说,每个国家土壤条件、种植水平都存在差异,当地消费者对大米口感的偏爱也不尽相同,未经本地化的稻种必定“水土不服”。谢放鸣建议,中国做杂交水稻推广要以培训本地人才为重点,结合国内外科研、种植人员,加速稻种开发、生产本地化。
如今,越来越多像隆平高科、袁氏国际等的种业公司在海外进行研究推广。他们把杂交水稻的魅力展现给了外国政府、农民和科研人员。通过中国研究推广人员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杂交水稻的增产表现和技术突破,相信杂交水稻能在本地种植成功。
(摘自《人民日报》 雍敏 王欲然 庄雪雅 王天乐 赵松/文201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