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宁夏多地土豆主粮化困局:

加工就排污 停产又伤农

  在曾经“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马铃薯被誉为“救命豆”,一直是当地的主粮。然而,近段时间以来,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偷排废水、跨省污染水源地等问题屡屡被曝光,给这个产业发展蒙上了阴影。
  据悉,马铃薯加工废水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中最头疼的就是高浓度酸性有机废水处理问题,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缺氧,污染河流甚至地下水。宁夏西吉县最大的淀粉企业负责人坦言,虽然企业安装了一套废水处理设备,但处理能力有限,废水最终还是流向河道。
  尽管淀粉加工污染严重,但当地不得不谨慎处理这一问题。据固原市农牧局介绍,固原市生产能力万吨以上的淀粉企业有20余家,消化马铃薯能力达100万吨以上。正是由于淀粉企业的存在,农民生产的马铃薯不管怎样都能卖出去,没有出现过滞销倒掉的现象,农民每年能从淀粉企业得到五六个亿的收入。
  业内专家认为,马铃薯加工是马铃薯产业发展中一个“托底”环节,可避免因规模扩大、产量提升导致的卖难问题,尤其是把马铃薯作为支柱性产业的贫困地区。不过,每年国内生产50万吨淀粉要排放大量污水,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这一难题,尤其是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后,随之增多的淀粉厂可能让这一问题更加严峻。
(摘自《半月谈》 马俊 何晨阳靳赫/文 2015年4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