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市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制定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生产管理制度、开展示范创建和完善农产品监测体系等,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截至去年底,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从2013年底的58.13%提高到60.64%,超过省定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0%的目标要求。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扩大生产、设备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订单原料收购等方面,金融部门优先给予贷款,并视情况给予政策贴息支持。同时,对初次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0.5万-3万元奖励。
二是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制定蔬菜、粮油、水果、畜牧等方面县级以上标准及技术规程98项,编制各类农业标准模式图86个(张)、发放农业标准模式图16111张。全年举办各种类型“三品”技术培训班115余期,共培训农技人员、农民达8319人次。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总次数100次以上。
三是规范生产管理制度。以家庭农场推广标准化为重点,先后制定下发了《衢州市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在全市家庭农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通知》,指导和要求全市家庭农场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家庭农场规范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20家家庭农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四是开展示范创建。把“两区”作为推广标准化的主阵地,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示范区建设,全市已创建74个县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1个标准化示范乡镇、示范面积24.8万亩;“两区”内标准化生产面积达46.18万亩,标准化率高达85.2%。同时,加强“三品”认证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9个、绿色食品87个、有机农产品78个,“三品”基地总面积76.48万亩。
五是完善农产品监测体系。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96个涉农乡镇全部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并落实专(兼)职检测人员108人。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药残留自检,全市共有136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了农药残留快检设备。
曲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