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走进宁波市鄞州区的农村,田埂上、河道边干净整洁,找不到丢弃的农药瓶,也看不到废弃的塑料薄膜。面对干净的田野,人们不禁想问:田里照样种着粮食蔬菜,农资包装废弃物去哪儿了?鄞州区农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区里加大了农资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工作,昔日农民随手扔掉的农药瓶、化肥袋等,现在都由收集点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控制源头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也是产生大量农资包装废弃物的时候。这段时间,邱隘镇环卫站的工作人员隔几天就要对从各村收集来的农药瓶等废弃物进行分类,并登记造册,随后统一运送至区集中回收点。
类似这样的收集点,鄞州区各个乡镇都有。2014年,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开展,鄞州区出台方案,以“统一回收、集中处置”为模式,由镇乡(街道)属地负责,全面实施农资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和集中无害化处置。这年的9月底,随着最后一个收集点——瞻岐镇收集点顺利建成,鄞州区20个乡镇都建起了农资废弃物收集点,还建立了站点1200余个,落实集中收集点专职人员21人、规模种养殖场(户)收集人员482人、村级收集人员356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25日,鄞州区累计收集抛秧盘、饲料袋等废弃物143.507吨,各类农资包装废弃物袋、瓶179万余个,集中无害化处置农资包装废弃物94.38吨,大大减少了农资废弃物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
培养自觉行为
以前,一瓶“草甘膦”用完以后,鄞州区洞桥镇果农徐智超会将空瓶随手丢在田埂边,然后继续干活;现在,他会将空瓶的瓶盖盖好,然后走到田边,将它放进专用的回收箱。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这个回收箱里,已经收集了不少农药瓶、化肥袋之类的农资包装物,“不止我,其他农户也会自觉地把废弃物放进回收箱。”徐智超说。
鄞州农业生产每年需要使用大量农药、化肥、抛秧盘、薄膜等,以往,由此产生的废弃物散落在田头、河边,污染了土壤、水源。为改变这一状况,早在2011年,鄞州区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进行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试点,短短的两个月试点期内,就回收了抛秧盘、农药瓶及包装袋等农资废弃物210吨,但由于普及面不广,农户没有形成自觉收集废弃物的习惯。
为了培养农民自觉回收农资废弃物的习惯,2014年,鄞州区在通过宣传、增强农民回收农资包装废弃物自觉性的同时,出台政策,实行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制度。按照谁产生、谁处理的原则,明确农业生产规模种养殖场(户)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并将废弃物送交镇乡收集点处置,将抛秧盘(机插软盘)回收和场(户)是否足量送交农资包装废弃物作为能否享受各类政府补助的前置条件。
随着宣传的广泛开展和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像徐智超这样的农户开始养成了收集废弃农药包装的习惯。
方式因地制宜
几天前,塘溪镇唐盛果桑合作社社员又把30个废弃农药瓶送到镇农资包装废弃物统一收集点,他们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趟往收集点送废弃物了。
这个位于象山港大桥延伸段高架桥下的农资包装废弃物统一收集点,整齐地摆放着10多个大型收纳箱,箱外标注着不同的品名,不时地有附近的农户将废弃物送过来。据镇畜牧站站长董世通介绍,将收集点设在这个位置,主要是考虑到这里交通方便,且又处于中心位置,辐射面比较广。
农资废弃物回收是一件连续性强且又繁琐的工作,只要农业生产不停,这项工作就不会停。为更好地推进农资废弃物回收工作,鄞州区根据各个乡镇的具体情况,专门制定了三种不同的回收方式:一种是由规模种养场(户)自行将使用后产生的农资包装废弃物收集起来分类放置,并及时送交镇乡(街道)农资包装废弃物集中收集点;第二种是以镇环卫站或专业队承包的市场化操作模式;还有一种是由镇政府统一招聘收集人员,负责农资包装废弃物收集。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农资废弃物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