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农机化

行业论道

拿什么来化解“农机之渴”

  近年来,我国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农机“喊渴”的现象。“农机之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一些生产环节存在大型农机“掉链子”的情况。比如,在农机聚集度较高的水稻生产中,由于插秧机性能并不稳定、大型植保机的研发生产滞后,机插、机植保已成为种粮大户、合作社发展生产的一大瓶颈。在园艺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养殖生产机械化等方面,机械装备则存在更多空白。其二,一些大型国产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不高。不少农业专家和农机销售商反映,由于农机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有大部分产品以经验型设计和仿制国外产品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像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大型农机,国产的往往维修率较高,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作业效率和效益受到影响。
  当前,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要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化解“农机之渴”,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提升农机装备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业机械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我们要科学制定农机化长远发展规划,谋划好农机产业布局、推广体系等事关长远的工作,推动农业机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制造水平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要强化协同创新。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机企业有2000余家,但研发平均投入不足1%,产值排名前50位的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不足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偏低。因此,要建立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以市场为需求、政府为主导、项目为纽带、产业为依托,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各方优势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农业装备的整体水平。
  要确保政策落地。科学的农机产业配套政策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采用政策杠杆,可有效撬动农机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填补产业链空白。同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农机补贴范围,比如,在发放购置补贴外,实行燃油补贴、技术培训补助、推广应用项目资金扶持等,使更多的农机使用者受益,进而带动全程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增添强大动力。
胡光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