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农机化

“机器换人”种蔬菜,行!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文/摄
  提起农业机械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水稻机播、机插、机收等。而在蔬菜生产各环节上,农业机械的应用还不是很普及。前几天,记者随全省蔬菜产业提升发展现场推进会的代表,来到位于杭州大江东经济开发区的杭州萧山秋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里的蔬菜机械化生产让人眼前一亮。
  秋琴农业公司的大名记者早有耳闻,但亲临现场还是第一次。一踏入公司的基地,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大片芦笋大棚,里面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派丰收景象。公司总经理施秋琴自豪地介绍,这里一亩芦笋地每年可挣来6万多元的收入。当然,除了芦笋,公司基地里还种植萝卜、毛豆、西瓜、茄果以及一些叶菜,一年四季不断上市。目前,公司种植基地有3128亩,其中,全年蔬菜种植(包括套作、轮作)面积达1600亩。
  记者发现,除了大多数农业生产基地里共有的景象,秋琴农业公司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这里有各类当前最新的蔬菜生产机械。不管在仓库里,还是在田埂上,各种“铁”家伙,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保养,有的在检修。据公司技术人员小赵介绍,2011年开始,公司开始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旋耕机、打浆机、各种植保机械和播种机械,目前已拥有各类水稻和蔬菜生产机械80多台(套),投入设备资金500多万元。“机器换人”,在秋琴农业公司早已不是新鲜事。施秋琴告诉记者,以前这些田地日常管理需要135人,现在只用了25人,“机器换人”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荒问题,提高了劳动效率,省工节本。记者见到路上有台割草机,施秋琴介绍说,这家伙挺厉害的,割草能力可以抵过50个劳动力呢。
  说起与农业机械的渊源,施秋琴说,自己年轻时开过拖拉机,所以,对农机有感情,现在种啥都有机器,真的成了自己的“好帮手”。她现在有个爱好,就是哪里有新农机,就赶到哪里,尽自己的实力,“搬”回基地。施秋琴买机器有个原则,就是尽量买配置高、性能全的。接下来,她计划买一台价值120多万元的收割机,因为“收割后,马上能测出产量和含水率,功能先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