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打造全国信息进村入户的样板

  □本报记者 俞圣威
  5月6日至7日,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推进会在遂昌举办。地处浙西南山区的小县缘何能聚集全国的目光?遂昌的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有哪些亮点,得以让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称其是“全国的好样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
  记者:信息进村入户对遂昌来说意义在哪里?
  杜兴林:遂昌是个山区县,全县90%是山地,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基层群众办事不方便。尽管2011年开始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基本解决了村民的部分政务服务需求,但受制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待遇偏低等因素,相当部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不能按要求提供服务,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除了传统的行政事务和民生需求外,还希望得到信息、市场等服务;而金融、通讯、保险等服务性企业也急于拓展农村市场。因此,遂昌县大力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是民心所向,政府所需,企业所求。
  记者:会议期间与会领导多次提及的“遂昌模式”,是什么样的模式?
  杜兴林:筒单地讲就是“政企社共建”模式。目前,县里已初步构建了“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可持续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民赢得实惠、企业赢得市场、政府赢得民心、社会赢得和谐”,为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行了积极探索。
  这一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社会购买信息服务;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搭建信息服务运营平台,建立可复制运行体系;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打造农村信息服务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政企社共建”,打造网上服务大厅、网上技术超市、网上供销社三大服务体系,构建起面向“三农”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协同发力推进山区信息化,加快转型发展。
  记者:这一模式具体是如何运行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杜兴林:遂昌的农村信息化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至于具体运行,我认为,主要是找准了“三农痛点”。我们的做法是:顺风、借势,补强农村大服务。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发展导向,真正了解群众急需什么、想要什么、能要什么,用互联网界的话说,就是找“痛点”。
  遂昌的农村信息化致力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物流盲区导致的价格虚高,以及优质产品的双向互流、信息消费安全等问题。如遂昌的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就具备三大基本功能:一是“网上供销社”,二是“网上益农公益信息社”,三是“网上政务服务社”。这样,既解决了优质工业品的下线进村、优质农产品的上线进城,又解决了有效信息的进村入户,还承担了群众在家门口办成事的责任。用农村百姓的话说,除了挖掘机不能在这里找到,其他的事都能在这里实现,真正做到进一道门,办百样事。
  同时,打造环境竞争力,走“三位一体”可持续运行机制。当然,政府也是通过购买服务,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对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市场主体,我们坚持做到“不靠政府给钱,不向农民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
  至于资本,我们倒不担心,他们想得比我们透彻,亏本生意不会做。在当下农村消费转型期,在基层财力不足以支撑时,的确需要向市场借力。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我们的“嘉言民生”、“赶街”两大平台就分别吸引了北京、上海两地资本注入,并实现了全国化布局。
  记者:经济后发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凭什么吸引资本?
  杜兴林:遂昌实践是,做那些一家农户、一家合作社、一个企业、一个平台做不了的事。
  具体来说,我们着力做好三件事:一做环境,这是核心,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诚信体系建设,等等。二做口碑,我们的高山蔬菜、七山头土猪等都是有故事的健康农产品,在消费者中有较好的口碑。三做平台,通过平台,让好东西能卖出好价钱。
  当初阿里巴巴与我们首开县域战略合作先河,主题是“线下农产品安全保障机制试点”。他们相中遂昌的就是:一直在做环境增量,做生态口碑,政府为区域农产品的“诚信背书”。
  同时,我们致力三个“+”,做出农村信息化的速度与激情。第一个“+”是“互联网+生态”。我们采用“电信+平台”方式进驻农村,实现服务站点免费无线覆盖。第二个“+”是“草根创客+乡村工匠”。乡村需要创新,同时要有一种对品质追求的工匠精神,两者结合才有未来。第三个“+”是“有为政府+活力市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生态链,让参与其中的各方都站好队、归好位,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和公益温暖之手的协同作用,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只有各展所长,才能各取所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