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在全国所有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7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看大病、解难症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努力让群众就地就医。
拿药“开刀”:打掉药价虚高
针对饱受诟病的以药补医问题,文件提出“所有县级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县级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补助,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文件拿药“开刀”,这点抓得很准。首先要打掉药价虚高,打掉以后,用这部分钱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方式去激励医务人员,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患者用更低的价格享受药品服务,最终使百姓受益。
分级诊疗:提升基层服务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无人问津的恶性循环一直难以破解。这次出台的文件提出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推动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措施。
吴明认为,分级诊疗问题不解决,病人都去大医院,无疑会增加百姓看病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交通费、住宿费等),还会导致医保支出增高,加剧大医院的“假性”资源短缺和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同时,病人越往大医院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就会越发下降,医生找不到自身价值,影响到基层队伍的稳定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分级诊疗可以带动整个医疗体系的变化,减少目前大医院对基层卫生机构骨干和患者的“虹吸”现象。 王思北 胡浩 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