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中国食品在全球市场“失位”

  “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使中国食品产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日,在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作报告时说,这不仅表现在中国人全球抢购奶粉的“内需变异”,还表现在中国食品在全球市场的“失位”。
有企业反映,一些中国优质的辣椒产品非要贴上印度的标签方能出口。中国食品产业的全球竞争力由此可见。孟素荷表示,正是从2008年起,中国食品产业才真正开始了自我修复过程,或者说被迫进行了自我修复。
据了解,中国食品工业增速已经连续3年下跌,利润率也在不断下跌,从2012年的8.6%,到2013年的7.4%,再到2014年的7%,三年下跌了1.6个百分点。就10.89万亿元的行业体量而言,每年减少了1742亿元的利润。
孟素荷说,中国食品产业正面临着近30年来最艰难而相对漫长的转型期。其中最重要的转型,就是食品行业逐渐从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主的品牌竞争、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根基。
孟素荷说,中国的食品安全面临四大挑战。一是食品安全风险前移,涉农企业成高危群体。二是食品造假已成为食品产业的毒瘤。三是食品原料的来源日趋多元化,供应链复杂化,输入性风险加大,成为新的风险。四是信任危机犹存,公众科普仍需加大力度。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汤晨光/文 2015年5月1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