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浙江人多地少,依靠传统的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难以为继,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省干部群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高效、生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主攻方向,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近日,记者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高效生态农业千里行”采风活动,探访绿色浙江的发展之道。
观念转变天地宽
龙泉市兰巨乡官埔垟村地处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内,生于此长于此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平,比旁人更懂得靠山吃山的道理。“上世纪70年代靠砍树吃饭,2005年以前靠养菌(栽培食用菌,下同)吃饭,现在,靠种茶树吃饭咯。”张小平的话,道出了他们的“靠山”之变。
据张小平介绍,凤阳山还未列入自然保护区时,当地村民大多以砍柴为生。如此“吃山”,不仅收入无几,山林资源也消耗严重。1975年,凤阳山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随着“封山养林”的实施,村民们寻找新的“靠山”之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官埔垟村和凤阳山周围的其他村一样走上了养菌之路。“养菌的收入要高很多,也环保了很多,但当时还是要靠砍树做原料的。”张小平说。
到了2005年,村里毅然决定:走“养山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官埔垟村地处海拔600米的山腰处,自然环境优良,非常适合茶叶种植。张小平和村干部带头放下了菌棒,侍弄起茶苗。青山绿水里产出的茶叶受到消费者的热捧。随着第一批“吃螃蟹”者尝到甜头,更多的村民开始种植茶树。张小平对记者说:“种茶效益好啊,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万多元,其中茶叶收入占到了3000元左右。”近3年来,茶叶每年为官埔垟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致富”,观念的转变,同样让临海市涌泉镇梅岘村的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的梅岘村,一眼望去,山间田头都被绿色覆盖,实在无法想象村支书孔光顺口中所说的“荒山荒田”景象。
据孔光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山多地少的梅岘村大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的山地荒着,水田也荒着。后来,“其他地方柑橘滞销,临海蜜橘却卖得特别好”的状况,让村里的发展思路有了大转变,“村民们对种植柑橘的热情非常高。”孔光顺说,原本荒着的田地,被村民种上了柑橘树。随着柑橘产业发展,村民的分工也逐步细化,有人负责种植,有人负责销售,有人负责包装,有人负责物流……在柑橘上市季节,人来车往,装卸柑橘的场面非常热闹。正是这份热闹,让这个1000多人的村庄,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6万多元,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条件好的,还开上了小汽车。在孔光顺看来,这一切正是村里“养山”结出的硕果。
“机器换人”效益高
农业要高效,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机器换人”,则是实现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
在龙泉市工业园区塆头区的一角,一座伫立的厂房,一条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生产流水线,这便是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走进原料装瓶车间,只见两个工人正在操控仪器照看着生产线。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在金针菇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除了采摘环节,其余环节都由机器完成。
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呢?对此,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了这条流水线的生产原理。据介绍,这条生产线通过对生产投入物的源头检测、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生产环境的智能化控制等措施,使生产出的金针菇具有良好的商品品相和优质的质量。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经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17项农残指标检出值均为零。
据介绍,在这个占地20亩的工厂内,仅仅30多个工人,每年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产值。
说到“机器换人”带来的效益,安吉县茶叶生产主管部门和经营主体深有体会。安吉县农业局办公室副主任方旭东说,今年安吉白茶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机器换人”所带来的人力成本节省功不可没。
“在现在的农业生产成本中,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到近70%,我们的投入是物有所值。”宋茗白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许万富说,如今,一条连续化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1吨干茶,这条生产线仅需五六个人,生产效率比传统的机械生产提高了10倍。
从2014年开始,安吉县加快了白茶生产“机器换人”步伐,茶园耕作机、鲜叶保鲜机、烘干机等被广泛使用。这年的3月中旬,安吉引进了首条白茶连续化生产线,该生产线实现了全程连续化、自动化。“机器换人”使生产效率提高、人力成本下降,从而增强了安吉白茶竞争优势。
生态循环前途广
如何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病死动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关系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转型意味着变革,需要寻求新发展。我省的广大畜禽养殖户,经历过阵痛,也收获了喜悦。
“2008年,养猪场里的生猪排泄物倒灌进水库,一度面临着关门的危机。”提起这段历史,龙游开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有标至今还心有余悸。
“当时养猪是个大热门,不但猪肉能卖钱,猪粪也有人来收购。”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原先十分抢手的猪粪,随着养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渐渐变得无人问津。“2008年春夏时节,持续二三个月的降雨,河里水满了,路被淹,车子开不进来,别说卖钱,你花钱都没人愿意来收猪粪。”连绵的暴雨,猪场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朱有标意识到,如果再不整改,下一步要面临的就是关门倒闭。“闯一闯说不定还能活,不想办法就只能坐以待毙。”善于思考的朱有标想,当年的生猪排泄物能卖钱,现在为什么不能?是养猪场变多了,还是利用生猪排泄物的产业变小了?正是这样的思考,让朱有标走上“开启”之路。
2009年,朱有标的团队通过引进和研发,构建了生猪排泄物→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产业链,建起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县的生猪排泄物综合利用项目。目前,项目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也即将完工。待项目整体完成后,可年产沼气160万立方米,年发电1600万千瓦时,每日消耗生猪排泄物500吨,相当于55万头存栏生猪的排泄量。
环境倒逼带来的产业转型,开启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窗口,初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农业生态大循环,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排泄物污染,标志着解决生态环境对畜牧业制约的难题,在我省有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