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今年,我省取消了26个县的GDP考核,转而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26个县之一、去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的龙泉市,面对新的形势,在发展理念上如何提升?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前往龙泉,采访了龙泉市市长季柏林。
季柏林说,龙泉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年来,龙泉立足山区特点和自身发展基础,围绕“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的思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切入点,大胆探索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广“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以废菌棒为纽带的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耳(黑木耳)稻轮作为重点的水旱轮作模式”、“以喷灌滴灌为重点的减量、节约、清洁化生产模式”。通过循环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5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04元,同比增长12.5%,增幅连续3年名列丽水市首位。其中,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可支配收入人均为5273元,增幅达12.9%。
季柏林说,今年省委出台的《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省农业厅也出台了《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生态农业“两区一化”的总体目标。龙泉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空间广阔、基础扎实、大有可为。
下一步,龙泉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走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而言,要突出“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在做强上下功夫,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推进农业“两区”和生态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养生农业基地建设,构建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生态循环农业,在做特上下功夫,大力推广现有的四大生态循环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要突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在做美上下功夫,推进美丽业态建设,构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推动乡村民宿经济发展;要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做优上下功夫,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让龙泉的农产品更安全、更放心。
季柏林表示,龙泉总人口29万,其中农业人口就有25万,促进农民增收是全市“三农”工作的重点。在今年财政性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龙泉仍将整合安排近7000万元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为龙泉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