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农资企业纷纷筹划、启动、试水农资电商,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一网”、“云农场”、“老刀网”先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除了农资圈的企业发力外,诺普信、阿里巴巴、京东、联想也分别高调涉足农资行业。电商不仅让农资人沸腾,更让互联网大佬们有了新的谈资和融资概念。可农资电商却并不像其他行业一样可以简单复制,它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多地试水农资电商
早在2009年,上海农资公司就开始试水农资电商,于2011年成立了“上农网”。当时的农资人对农资电商这个概念非常模糊,“上农网”把线下生意搬到线上的试水确实让不少农资人感慨:原来农资也可以这么卖!
登录“上农网”不难发现,它不仅可以让农民从网上下单轻松购买农资,更是一个城市居民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方便渠道。点击其中的“农品超市”,可以选购新鲜的蔬菜水果,产品可追溯,质量有保障。
去年下半年,以“农一网”为代表的农药电商平台和以“云农场”为代表的肥料电商平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农一网”是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发起,联合辉丰股份等国内4家知名农药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农资类电商平台,于2014年11月1日上线,目前已有40多个品牌产品入驻。“农一网”的主要购买人群是农民,购买过程通过在基层设立的“代购人员”完成。“农一网”总经理张福宽表示,农资电商的发展依旧离不开传统的经销商渠道,只不过经销商不再承担拓展渠道、淡季储备等职能,免去了赊销的苦恼,减少了库存费用。
跟“农一网”类似,“云农场”也是通过在基层设立服务站帮助农民下单,并由就近的经销商配送、提供服务。特别是今年3月联想的加入,使“云农场”不仅成为网上肥料采购平台,更添加了金融、信贷等农业服务项目,成为一个融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技服务、农村金融、农民社交等于一体的农业互联网和云服务综合性平台。
综观目前农资电商的一些典型案例,很多发展模式属于服务主导型。浙江农资集团在试水电商时就选择了信息化服务这个突破口。其电商平台名为“中农在线”,网站开发了集服务、交易、结算、物流配送和农资质量追溯于一体的“智慧农资”系统,可为农户提供在线庄稼医院、在线农技培训、市场信息发布、在线示范推广、网上农资交易等远程即时服务。农户在商品供应、使用技术、配方施肥等方面有什么要求或遇到疑难问题,都可以登陆“中农在线”网站咨询,即时得到农资专家的解答和帮助。
今年春耕期间,“中农在线”农资商城正式开业。此后,凡在“中农在线”网站注册的农资经营企业和农资用户,都可以通过该网站在线购买农资商品。这不仅免去了在实体店选购农资商品的诸多麻烦,还能通过“中农在线”提供的追溯信息,确保所购农资商品货真价实。
此外,农民还可以下载“中农在线”推出的“益农宝”移动客户端APP应用程序,根据需要购买便宜的肥料。“益农宝”除了为农户提供植物营养解决方案外,更能实现精准营销,农户关注什么,平台就推送什么。一位宁波庄稼医院的医生说,以前他平均每天要接到30多个咨询电话,同一个问题要回答很多次。现在利用“益农宝”推送,可以将他归类整理的农技知识推送给群里的所有人。
电商是方向,但要做出农资特色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沈云昌预测,未来农资电商格局将呈现电商寡头化、服务远程化、行业细分化和仓储集中化四大趋势。面对农资终端的不断下沉,如果现有经销商能将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平台服务整合一体化,将在电商时代脱颖而出。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线上交易平台,同时也需要完善的线下配送和指导系统,对于第三方平台,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将影响平台的信誉度。农资电商的发展,会把农资相关产业的功能进一步细化、强化,不是要取消谁,关键看如何给自己重新定位,把自己的专长突现出来,分工合作,实现多赢。传统农资人的传奇既在于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更在于自身能量的积累与释放。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农资企业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全靠做电商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恐怕是个误区。互联网本身是思维,是方式,是翅膀也好、亮剑也罢,终归都是为农资经营服务。电商不该是传统农资的掘墓人,农资企业需要正确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具,搞好自身转型发展,助推行业发展。
中农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建平指出,农资电商具备三方面的特殊性:一是消费人群的特殊性;二是消费习惯、消费体验的特殊性;三是物流配送的特殊性。他认为,目前农资电商没有成熟可以照搬的路,如果找不到解决上述三个特殊性的方法,电商之路就走不远。其实电商不仅是一个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是一个捕捉用户需求、与用户互动的社区平台。未来要涉足农资电商的企业应把握好“模式+服务”的特点,将农资行业的特点融入到电商中,并加以优化。“云农场”董事长王书平则表示,电商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并没有改变农资销售的本质,那就是质量与服务并行。农资行业供大于求,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一定有一部分会退出,流通企业也是如此,而剩下来的这部分和电商结合起来会做得更好。
郑晓 忆琴
■相关阅读
山东省供销社与京东联合打造农资电商
或为农民创利20亿
6月2日,山东省供销社与京东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济南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战略、资本、业务三个层面开展全面合作,预计未来每年将新增线上销售额150亿元以上,为农民创利20亿元以上。“与京东集团的战略合作,是实体经营服务网络最健全的省级供销社与国内最大自营电商平台的‘强强合作’。”山东省供销社主任侯成君认为,通过合作有利于推进山东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
据了解,山东省供销社有35万余名职工,12万个经营服务网络根植乡村。目前,供销社系统发展日用消费品、农资、农产品等各类连锁企业451家、配送中心1065个、县乡村直营店10740个,在100多个县构建起县乡村连锁经营服务网络。2014年,供销社系统销售总额达到4605.9亿元。
但是,供销社系统普遍存在企业单体规模小、效益差、经营模式雷同、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大系统、小企业”的模式依然存在隐忧。合作欠缺、议价能力不足、金融短板与内部壁垒等仍然制约着供销社的发展。
侯成君曾表示,山东省供销社综合改革将重点从体制机制改革、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农村合作金融四个方面寻求突破。现在,他似乎从与京东达成的协议中,找到了流通现代化的突破点。
有着商业平台、商品资源和运营管理经验的京东,之所以选择与山东省供销社合作,无疑是看中了供销社系统长期以来在农村保持的优势——网点优势便是其中之一。
双方提出成立合作公司,共同出资,由山东省供销社控股。计划近期在山东新增2万以上的农村电商推广员,在农村推广京东网站,促成村民在京东平台购买产品,并实现10亿元以上的B2B(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采购业务。京东想要借助供销社在基层的组织体系和遍布乡村的网络体系,实现“渠道下沉”。
“另外,要建设‘山东供销京东慧采平台’,开展B2B业务,山东省供销社旗下企业、合作商家及农村合作社店铺等可以在平台上采购商品。”京东集团副总裁马建荣介绍,此外集团还将借助供销社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推进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联合开发“农资电商”模式,推进农资现货在线交易、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等,加速做大山东农产品业务。
在京东商城华北区总经理邵继伟看来,京东与供销社的合作,可以让双方共同发挥经营服务和配送网络功能,解决农村市场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一张网”,同时将山东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汇集起来,让它们在线上走向全国或世界。
张雯婷嘉善天品果蔬专业合作社农户在田头使用“益农宝”。胡大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