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品牌

这个月底,去海岛舟山——

品一品晚稻杨梅的独特香甜

  •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海岛物产总是令人神往。除了海鲜,农产品也挺不错,有些还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比如舟山市的晚稻杨梅。独特的海岛气候环境蕴育了独特的品种,赋予了独特的品质。夏至杨梅满山红。这个月底,舟山的晚稻杨梅要上市了,不妨去尝尝。
    “晚稻杨梅”的前世今生
      晚稻杨梅原产于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皋泄雪岭下(现白泉镇毛竹山社区万寿村),至今已有17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该区域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晚稻杨梅近百亩,其中树龄最高的一株已超过150年。
      晚稻杨梅是我国四大杨梅品种之一。说起“晚稻杨梅”这个名字的由来,还颇有些故事。舟山市农学会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晚稻杨梅成熟期比舟山其他杨梅晚10天左右,是杨梅中最晚熟的品种,被当地人戏称为“晚到的杨梅”,谐音“晚稻杨梅”,加上该品种杨梅成熟期一般在当地晚稻播种时节,“晚稻杨梅”就这么叫开来了。此外,晚稻品质优于早稻,在舟山,老百姓常把品质好的农产品以晚稻相论。可以说,“晚稻杨梅”的称谓,包含了当地人对其优异品质的认可和赞叹,也充分体现了舟山的语言特色。上世纪90年代初,对晚稻杨梅进行品种认定时,沿用了民间的“晚稻杨梅”称谓,该名称就此定型。
      一方水土蕴育一方物产。舟山晚稻杨梅除了名称由来与当地语言密切相关外,其品性形成也与海岛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舟山地处海岛,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约13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0%,空气清新,湿度稳定。岛上以山地母质发育而来的红黄壤为多,土壤砂性较重,通透性好,十分适合杨梅生长。海岛的高湿气候,使得晚稻杨梅果实色泽乌黑发亮、质地柔软、味甜爽口、汁多核小、富含香气,口感绝佳。
      更令舟山人自豪的是,这种风味只属于舟山。舟山市定海区农林与海洋渔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邱立军告诉记者,晚稻杨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被广泛引种,但离开了舟山这一独特的海岛源地,各地引种的晚稻杨梅都没有表现出原有的优良特性。
    晚稻杨梅树荫满海岛
      很长一段时间,舟山晚稻杨梅基本处于自然生自然长的状态。根据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1952年,舟山晚稻杨梅仅在发源地有栽培面积354亩,年总产不过140多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工栽培面积扩张迅猛。至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开始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了皋泄蔡家岙、张家岙、万寿岙、爱国岙等老产区,以及临城同胜、北蝉洪家、大沙沈毕家等新主产村。至2014年底,舟山市晚稻杨梅栽培总面积达8万余亩,占全市杨梅总面积的90%,占全市经济林总面积的58%,成为海岛第一大经济林树种。其中,投产面积4.5万亩,30亩以上规模种植的近4万亩。
      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加大了对舟山晚稻杨梅产业的扶持力度,制订了《舟山晚稻杨梅》地方标准,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并于2001年起对白泉产区的1926亩晚稻杨梅连续7年进行OFDC(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检查认证部)有机食品基地的转换和论证,是国内最早开展有机食品论证的杨梅种植基地。
      为促进晚稻杨梅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克服晚稻杨梅树势高大、大小年明显、生产周期较长等不利条件,近年来,舟山市尤其是主产区定海区农林技术推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技术优化举措。目前,该区已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晚稻杨梅初果树矮化技术、早结丰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小年调节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5万余亩次。
      这些举措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化栽培技术。据邱立军介绍,近年来,他们在晚稻杨梅主产区大力提倡生态化栽培,倡导原生态生产,严禁农民在杨梅结果后喷洒任何化学药剂。同时,积极推广杨梅树稀植栽培,以便杨梅挂果后能有更充分的光照,提升杨梅品质。
      2000年,晚稻杨梅发源地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被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杨梅之乡;2008年6月,舟山市定海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晚稻杨梅之乡,这也是全国唯一以晚稻杨梅为主栽品种的杨梅优势生产区域。
    晚稻杨梅品牌有魅力
      为促进晚稻杨梅的产业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舟山市在晚稻杨梅的品牌打造方面不遗余力,尤其是2009年12月,“舟山晚稻杨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开启了晚稻杨梅品牌建设的新篇章。
      商标注册成功后,商标持有人——舟山市农学会十分注重商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制定了《“舟山晚稻杨梅”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规定了商标使用条件、使用申请程序及使用者的权利、义务等,对符合使用条件的,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合同一年一签,实行动态监管。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人之一,舟山市定海区小沙街道大沙社区杨梅种植大户章裕迪告诉记者,自己有300亩杨梅基地,原先也有自己的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下来后,他就积极申请并成功成为使用人之一。“我自己的品牌与政府打造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肯定是不一样的,政府有大量的宣传推广投入,对提高我们杨梅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效果十分明显。目前距开采还有几天,已经有老客户电话来询问过了,我跟他们说,今年顶级的晚稻杨梅每公斤400元,价低了我不卖。”对今年的杨梅销售,章裕迪信心满满。
      章裕迪的信心,除了对自己生产的晚稻杨梅的品质高度自信外,也来自这些年来晚稻杨梅良好的市场口碑。2007年,晚稻杨梅获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称号,2009年获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10年创造了两项浙江农业吉尼斯(现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最大晚稻杨梅果树群和最甜晚稻杨梅。“我们对晚稻杨梅的品质是非常自信的,但晚稻杨梅有个比较大的弱点就是因为糖分高,柔软多汁,很不耐运输,加上上市时间又恰逢高温多雨的梅雨时节,外销比较困难。所以,近年来我们重点是依托舟山旅游业发展,积极推进外来游客鲜销。去年做了些尝试,效果还不错。”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晚稻杨梅开采基本在每年的6月20日左右,今年他们将继续组织一年一度的晚稻杨梅擂台赛,通过这种形式不断提高广大果农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同时,将在市、县公众微信平台推出杨梅精品采摘游专题,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市民走进杨梅树林,共享海岛珍品。
    定海区小沙街道大沙社区杨梅种植大户章裕迪(左)正将过密的枝叶折去,以便杨梅果实能够接受更多的光照,提高品质。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