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全力管好家门口“这片海”

——访象山县委书记叶剑鸣

  □本报记者 陈小平
  自去年6月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象山县开展了力度空前的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在专项行动开展一周年之际,记者就开展专项行动、促进渔业转型发展问题,专访了象山县委书记叶剑鸣。
  叶剑鸣告诉记者,象山县有各类涉渔船舶3800余艘,渔民近6万人,先后获得中国海鲜之都、全国海洋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单位、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他说,这些荣誉,既是对象山海洋渔业发展的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象山是全省涉渔“三无”船舶整治的3个重点县之一,省领导到象山检查指导专项行动时提出了“铁腕整治、象山带头”的要求。这个要求,体现了省领导对象山海洋渔业转型发展的殷切期望。县委、县政府认为,作为海洋渔业大县,象山有义务率先探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
  叶剑鸣说,他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全县“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主要做法一是组织发动全覆盖。县里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5个专项工作组,保证机构、人员、精力、资金“四到位”,先后召开动员会、现场会12次,分类召开镇村干部、渔民代表、涉渔“三无”船舶船主等座谈会23次,确保宣传发动到船、到户。二是专项政策接地气。县里在全省率先出台涉渔“三无”船舶整治专项补助政策,明确补助对象、条件、标准和程序,并落实转岗培训、优先担保、经营农家客栈等七方面的措施。同时明确涉渔“三无”船舶和违禁网具上交时间,形成“早交早得益、早拆早主动”的政策导向。三是打击整治零容忍。县里建立了涉渔“三无”船舶快速拆解机制,将“一打三整治”工作列入对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与18个乡镇(街道)签订责任状,倒排时间进度,确保限期完成。
  截至今年2月10日,全县1630艘登记在册的涉渔“三无”船舶已全部取缔,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建设及海洋牧场建设,大规模实施增殖放流。这些举措已初显成效,东海的鱼正在渐渐“游回来”。
  叶剑鸣表示,下一步,象山县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一打三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果,全力管好家门口“这片海”。具体来说,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继续以深化专项行动宣传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渔民、涉海单位和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渔场修复振兴、保护渔业资源、守法捕捞的自觉性。二是全面落实依法治渔。继续保持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和违反伏休规定等违法行为的力度,继续加强对污染海洋环境行为的整治。严格实施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使海洋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海洋捕捞战略转移,发展远洋渔业。积极鼓励引导转产渔民从事休闲旅游、水产养殖、水产加工、市场流通等行业,拓宽渔民转产就业渠道,让转产转业渔民转得出、过得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