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河南4000多农户被套血汗钱近2亿元

  今年4月下旬到5月初,河南西平县两名农民先后自杀,还有一名农民多次试图自杀……他们的共同身份是,河南浩宸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西平分公司业务员。之所以走上不归路,是因公司称“资金链断裂”,不再偿还从农民手中“借走”的欠款,导致身负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巨债”的他们不堪压力无奈自杀。
  这样的业务员,浩宸公司在西平县共招聘了40多人。3年多来,他们从全县4000多户农户手中揽走近2亿元。钱交到了公司,开具“收款证明”的却是这些业务员。从公司拿不回钱的他们,终日面对挤破家门的要债村民。
  目前,警方已成立专案组,以涉嫌非法集资罪对河南浩宸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西平分公司展开调查,浩宸集团董事长张某某也已被警方监视居住。
县政府调拨专款侦办案件
  河南浩宸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公司“经营”一向良好。但去年12月23日,武金成等业务员接到通知称“公司遇到困难,本金取不出来了”。对于公司“出事”的消息,业务员们一开始紧紧“捂着”,要求公司签下“还款计划”,公司答应按照额度在两年内还款完毕。但公司仅仅在今年1月还了一次款后,就再无音讯。农民储户开始追着业务员讨钱。
  随着事件“升级”,警方展开调查。近日,西平县打击和处理非法集资办公室负责人透露,浩宸公司涉嫌非法集资涉及的不止西平县这家公司,但惟有西平县的受害者几乎都是农民,数量超过4000户。正因为涉及老百姓较多,西平警方抽调20多名警力成立专案组,县政府调拨专款全力侦办此案。他们希望通过全力追查案子,将老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
招聘村内德高望重者为业务员
  即使时隔近4年,业务员任德林对当年被“上门招聘”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2011年8月20日,任德林家里来了两名不速之客,他们游说任德林成为他们的业务员。“你担任我们的储蓄业务员,把村子周边老百姓的钱储蓄到我们那儿去,我们公司是做储蓄业务的。”来人自称是河南浩宸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西平分公司的副经理。“我当时没太多想风险的事。”任德林说,虽然当时没有答应两人的“上门招聘”,但见到对方出示的公司所有的证照手续,包括营业执照、融资许可证等后,他有点动心。一天之后,一辆中巴车将任德林等13人一起拉到位于郑州的浩宸集团考察。“办公场所很气派,工作人员很多,都在办公桌后埋头忙碌。”正是这一次“考察”,让任德林放下心来,作出“加入公司”的决定。
  和任德林一样,前往考察的13人后来全部成为西平分公司的业务员。其实,他们已是西平分公司招聘的第三批业务员了。第一批10多名业务员于2011年3月就开始开展“业务”了,其中就包括曾做了36年邮政储蓄的村级信贷员武金成。武金成说,他也是被那两个人“上门招聘”到公司的,而且几乎所有业务员都是由他们两人找来的,过程也几乎一致。最终,公司在西平县共招聘了40多名业务员,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深受村民的尊重”。
公司和业务员签署借款合同
  正是这群在村民心目中“德高望重”的人,最终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损失。
  武金成说,当时浩宸公司称,“农民手里的钱与其闲着,不如存到公司,由公司投资项目,获取利润,再向村民支付1分的月利息。”公司还承诺“储户的钱安全无风险,利息是储户的,风险是公司的”,并出具了一份在银行有4720万元准备金的存款证明。“想到我们有可以让乡亲们受益的路子,我们也很高兴,想方设法发动村民存款。”
  武金成说,公司最开始接受的最小一笔数额是3万元,后来变成每笔至少5万元。如果一人的钱不足5万元,可以通过多人凑足,再把钱交到公司。
  虽然浩宸公司向业务员们宣称的是“存款”,但实际上,是变相的借款。记者看到,公司会和业务员签订借款合同,每份合同的第一页,是公司和其他借款企业签下的用款合同,这是为表明“钱款的去向和展示投资情况”,然后才是公司和业务员签下的借款担保合同,约定借款的数额、期限、利息、利息支付方式等内容。不过这其中,也有些“大户”是直接和公司签订合同的,这些“大户”由公司直接支付利息;但如果是多个“小户”凑起来的,就由业务员代收利息,然后按照“小户”的实际存款数额,分发利息。
  业务员和公司签署借款担保合同后,和村民签下“收款证明”。也正是这一“收款证明”,成为村民们向业务员讨钱的凭据。业务员工资由业绩决定,如业绩超过千万元,每月的工资额达2万元。
投资者几乎家家都血本无归
  张老汉今年70岁了,忙于麦收而被晒得黝黑的脸上写满无奈。2013年下半年,张老汉交给业务员5万元之前,不放心的他还专门到县城里的公司“考察”了一趟,在看到公司所有的证照手续以及听到公司负责人热情地承诺“风险都是公司的”之后,他放心了。本来想着将儿女们给的养老钱换点利息作为生活费,然而,省吃俭用的老两口也没舍得花利息钱,辛辛苦苦又攒起来交给业务员。现在,他先后两次投入的10万余元血本无归,家里如今连支付割麦机的三四百元都掏不出来。
  很多村民的心理和张老汉一样,希望通过手里的钱,换点利息作为孩子的奶粉钱或者日常开销等。业务员告诉记者,西平县把钱“存”到浩宸公司的很多是两三千元的“小户”,这些“小户”是些年届七八十岁的老人,对这样的老人而言,钱打了水漂,意味着他们的天塌了。
  (摘自《京华时报》 钱卫华/文2015年6月2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