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浙江人多地少,农业产业门类多,虽然单体规模小,但产业化、组织化、生态化水平均领先全国。在这样的高起点上,浙江农业如何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我省将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引入农业,大力推进不同环节、关联产业间的融合,以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省建成7个年产值超40亿元的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了22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产业融合,得益于基础坚实
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南片原先田块分散,产业随性,被确立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点后,当地紧密结合村庄整治、土地复垦,实行全域规划,整体推进土地流转,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已形成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米等3个面积近万亩的主导产业功能区,培育了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区,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
八里店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设,是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其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抓手、主平台和主战场,并把此作为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在每年统筹全省70%以上农口财政资金用于农业“两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两区”。截至2014年底,我省在“两区”内建成采用“千斤粮、万元钱”模式的农产品基地200万亩,带动省内“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1410万亩,联动省外优质农产品基地2500万亩。
更重要的是,农业“两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两区”内,通过返租倒包、整村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进培育了1.1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390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业资源要素的集聚,生产组织体系的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关联经营业态的丰富,为农业及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产业融合,得益于主体成长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我省农产品产地加工能力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短的状况,我省采取多项举措,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努力在延长产业链中拓展农产品价值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3年以来,我省通过优先提供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方式,引导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引进一步提升了全省农产品加工水平。
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发展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650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上市企业11家,涌现了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领军全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过2100亿元,绿茶、珍珠、海鲜、果汁、蜂产品加工水平全国领先。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整合地方政府、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的资源,统筹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与龙头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培育300个农产品名牌。目前,“西湖龙井”、“余姚榨菜”、“庆元香菇”等的品牌价值均超过45亿元,全省有75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称号。2014年,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额达1600亿元,农副产品出口达105亿美元。
产业融合,得益于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浙江农业领先全国的重要支撑之一,全产业链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针对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等问题,我省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全力推进农业一二三产的纵向延伸和涉农相关产业的横向联结。
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主体从合同关系向合作方式进而向股份合作方式转变,实现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主体共赢。
从2013年起,省财政对11个主导产业强县单个投资超亿元的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实行资金补助,连续3年,每年分别支持各县1500万元,对项目实施较好的县再给予500万元奖励,重点打造一批产业集群。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我省充分依托阿里巴巴的平台优势,全面实施农业电商换市战略,推进农产品流通线下传统市场与线上电子市场“两翼齐飞”。目前,全省已建成10多个淘宝地方特色馆和一大批主导农产品专业平台,2014年农产品电商总额超过2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先后有茶叶、食用菌等20多个大宗农产品在渤海、舟山等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农产品电商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近年来,我省还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地方坚持农旅互动,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婚庆、文化、保健、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卖农产品,更卖田园风景。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数量居全国之首。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园区接待游客超过6500万人次,休闲农业实现产值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