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辛勤耕耘黑土地 勇于创新立潮头

——记三门富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道会

  •   他没有耀眼的头衔,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从不追求名利,只是在黑土地上辛勤耕耘;他勇于科技创新,只是为了村民致富。他,就是三门富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道会。
      20多年来,方道会贩销过蔬菜、柑橘,种过西兰花,现在他的黄秋葵产业越做越大,成为当地有名的“葵博士”,带领社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辛勤耕耘黑土地
      今年43岁的方道会出生在三门浦坝港镇下洋墩村一个农民家庭,1991年高中毕业后,方道会开始从事蔬菜、柑橘贩销,赚了一些钱。但他觉得走南闯北贩销很辛苦,2001年,他在浬浦镇西浦村承包了30亩塘地开始种西兰花,但由于没有技术,产量不高,当年就亏了2万多元;次年,又遇到“绿色壁垒”,西兰花卖不出去,又亏了10多万元。
      不过,这并没有让方道会灰心丧气,他反而扩大种植面积,又与方道忠、傅永会、何邦友3人合伙,在浬浦镇两头塘村承包了210亩塘地继续种西兰花。他吸取经验教训,买来《西兰花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等书籍,一有空就钻研西兰花种植技术,还到宁波、临海等西兰花种植基地学习取经,同时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西兰花栽培技术培训,以提高自己的种植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们种植的西兰花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值达2500多元,赚了20多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西兰花大王”。
      沿赤乡土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塘地肥沃,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雨水充足,大部分村民都种植西兰花,但都是单家独户分散经营,销售难,经济效益不高。2003年7月,方道会发起创建了三门富达果蔬专业合作社,把86户村民组织到合作社里来,实行统一种植、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合作社成立后,充分发挥社员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当年社员收入就增加了1200元。”方道会欣喜欢地对笔者说。
      2004年,合作社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农韵”商标,2005年取得了自营出口权。同年,方道会租赁20多亩土地,投资180多万元,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和冷库,引进加工和冷冻设备,建成了年加工能力3000吨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如今,合作社拥有社员152户,无公害种植基地从500亩扩大到4200亩,其中核心基地2000多亩。“几年的生产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农产品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市场,必须依靠质量。”方道会说,他们合作社要求社员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三门县西兰花地方标准》等规定和要求,对西兰花实行标准化和无公害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建立生产日志,实施“产地编码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2004年“农韵”牌西兰花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一年,社员人均收入也达到了1.2万多元。
    大胆引进黄秋葵
      方道会常说:“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农业生产也一样。”因此,他大胆引进新品种。
      2003年初,方道会从省农科院获悉,种植“台湾2号”刀豆经济效益较好。他立即引进“台湾2号”种子,不但自己种植,还组织村民进行试种,该项目还被列入三门县“星火计划项目”。方道会既当项目负责人又当技术员,每天到地里观察刀豆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解决农户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刀豆亩产达600多公斤。2004年在全县推广2万多亩,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2000多万元,他本人也获得台州市“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誉称号。
      2005年12月,一位台湾客商到合作社收购西兰花,他看到当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气候温暖,非常适合黄秋葵种植,便向方道会推荐种植黄秋葵。方道会说:“春季西兰花收了土地会闲置,加上台湾客商极力推荐,就种几十亩试试看。”2006年3月,方道会试种了20多亩黄秋葵。
      方道会一边种植一边刻苦钻研种植技术,在他的精心管理下,黄秋葵种植当年就获得成功,平均亩产1000多公斤,每公斤卖到20多元,平均亩产值达2万多元,效益比种植西兰花还要好。
      尝到甜头的方道会不断扩大黄秋葵种植面积,到2014年达到1800多亩,产品销往上海、南京、福建、杭州、宁波及台州等地宾馆、饭店,供不应求。
    开发花茶走富路
      方道会说:“工业要转型,农业也要转型,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增加社员的经济收入。”
      2008年,省农科院教授钟新民检测发现,在黄秋葵的花朵中,绿原酸和黄酮含量远远高出果实。头脑活络的方道会从中嗅到了商机,立即同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浙江大学等权威机构合作,对黄秋葵进行综合利用分析,并成立黄秋葵功能性食品开发攻关小组。研究发现黄秋葵果实含有特殊成分,花更是宝贵,是植物之精华,富含多糖、黄酮、绿原酸、维生素A、B、C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具有美容养颜、改善内分秘、强肾补虚、护肝养胃、抗疲劳等作用。
      当年,该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对原有的厂房进行全面改造,添置了锅炉、烘干机等加工设备,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开发出“黄秋葵花茶”。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公斤卖到7800元,宁波市高级营养保健师周华英称之为“花中第一品”。
      为了满足客商和消费者的需求,合作社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不断扩大黄秋葵种植面积。目前,种植面积发展到1800多亩,遍布浦坝港、健跳、花桥等6个乡镇。同时,方道会要求社员按照国家有机食品操作规程和要求种植,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性诱剂、黄板等病虫害物理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从源头确保产品安全;使用猪牛栏等农家肥,提高产品品质。
      方道会介绍说,从种植黄秋葵到开发花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每亩产值达4万元以上。“开发了花茶以后,合作社和社员收入成倍增长,社员都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随着规模扩大,方道会认识到关键还在销售。如何开拓网销市场,是摆在方道会面前的一大问题。2011年,方道会请北京的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帮助品牌策划,制定传媒策略。在该公司的帮助下,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并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产品销售平台,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也扩大了销售渠道,2014年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大关。
      但方道会并不满足现状,他又把目光瞄准了黄秋葵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开发和加工。2014年,合作社在浦坝港镇获得了25亩工业用地,投资800多万元,建起3000多平方米生产功能性保健食品GMP标准化厂房,并引进了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建成黄秋葵固体饮料、花茶、胶囊等系列产品生产线,计划今年7月投产,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多万元。
    朱曙光 朱芳芳
    图为方道会(左)与技术员在检查黄秋葵生长和病虫害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