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鲜明旗帜。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了时代的温度和思想的维度。本期推出两位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的真实事迹,他们用平凡而又伟大之举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为我们身边最值得学习的榜样。
劳光荣:
就想为村民多做一点事
□本报记者 徐琳
因为创造了农村环境整治的“贺田模式”,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声名远播。这个位于群山深处,仅300多户、千余人的小山村,近年来先后收获了“全国文明村”、“国家生态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省卫生村”、“省文化示范村”等50多项荣誉。这一项项荣誉背后,都凝聚着村党支部书记劳光荣的心血和汗水。
走进贺田村,远山满目青翠,小溪流水潺潺,漫步在洁净如洗的村道上,几乎见不到一点垃圾。每天清晨6点,你都能在村里碰到一位62岁、头发花白的老人,边走边看哪儿有垃圾,一边还跟村民拉拉家常。这位老人就是劳光荣,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吃完早饭,都要在村里走一圈,才去办公室。
贺田村是龙游县最南边的山区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上世纪90年代,村民年均收入只有1000元,5000多亩山林被偷砍偷伐的村民差不多挖秃了,环境被严重破坏,村里垃圾成堆,粪水横流,野狗遍地。1993年,劳光荣接下了这个烂摊子。他说:“山里人怨天怨地怨祖宗,我想把环境搞好了,让我们的村民能365天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来弥补不足。”那段时间,他几乎睡不着觉,脑子里就想着如何进行村庄整治。
劳光荣先是整治了村里随处可见的露天粪坑,建好3个公共厕所。接着是修路,将原来连双轮车都无法正常通行的村道进行道路硬化,水泥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慢慢地,贺田村的村貌有了改善,水泥路旁铺起草坪、建起花坛,还造了专门的污水处理池。
村子设施改善了,但垃圾问题还是存在,道路上、院子里依旧垃圾成堆。劳光荣觉得,以前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解决垃圾问题。于是,2010年,劳光荣又在贺田村搞起“垃圾革命”。
经过多方学习,结合村里实际,劳光荣研究出了一套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机制,把垃圾分成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其中有机垃圾还山还田,可回收垃圾专人定期收购,建筑垃圾运到低畦点集中堆放填坑造地,有害垃圾定点投放,保洁员及时清运。他带着村干部清理了村里所有的垃圾堆,在村里设置了23个垃圾投放点,给每家每户发放专门的垃圾袋,要求做到分类定时投放,还建立了垃圾袋追溯机制,设置了卫生专项评比,要求每家每户都按要求处理自己的生活垃圾。
要改变村民多年的习惯并不容易,一些村民直斥村干部“吃饱饭没事干”,劳光荣的亲戚朋友也都不理解。不过,闲言碎语并没有让劳光荣退缩,碰到不愿配合的村民,劳光荣耐着性子,一次一次地登门劝说、做工作,“这里面的辛酸,没人可以倾诉,我甚至都躲被窝里哭过。”劳光荣说,可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地起来,带着村干部出门捡垃圾去。
劳光荣的坚持让村民们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村里还建起了太阳能垃圾处理分拣房。他的身形日渐伛偻,贺田村的垃圾却越来越少,按照要求实行垃圾分类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道也越来越干净了。
环境变好了,村庄也变美了,按说劳光荣的目标也已经达到了,该享享清福了。可他还是不满足,心里又惦记着怎么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近几年,村里先后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灯光篮球场、休闲公园、老年公寓、卫生医疗室,还组建了坐唱班、腰鼓队、排舞队、篮球队等,聘请了文化辅导员、图书管理员、活动室管理员等。每到傍晚,休闲公园和篮球场都聚满了村民,打球的、散步的、跳舞的,热热闹闹。
今天的贺田村成了浙江省“美丽乡村”的一个好样板,劳光荣功不可没。为了给村里多办点事儿,他没少吃苦,也没少遭村民埋怨,可他总是默默地坚持着。他说:“村支书的生活,是苦辣酸甜,排在最前面的,是苦。”当村支书20多年来,受苦受累,有时候还受气,劳光荣坦言他无数次想撂挑子不干了,可看着村里一点一滴的新变化,他就又有了动力。就是这一点点“甜头”,让他坚持到现在,也让贺田村有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