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八婺大地生机无限

——金华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掠影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文/摄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金华市将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遍地开花。近日,记者走进八婺大地,亲身感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
养猪不再污染环境
  随着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金华市的生猪存栏量逐年调减。去年底,全市生猪存栏量减少到146.54万头,尽管如此,治理生猪排泄物污染的任务依然繁重。
  7月8日,记者来到金东区江万勤养殖场时,恰逢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中心的沼液专用槽罐运输车正在该场抽取沼液。养殖场业主江万勤告诉记者,场里存栏生猪1000头左右,每天产生的污水约10吨。尽管场里建有沼气处理工程,沼液处理仍是个难题。
  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中心的建立,破解了让老江犯愁的难题。如今,他只要一个电话,服务中心的槽罐车就会上门将沼液运到需要的种植基地。“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没了后顾之忧,我可以安心养猪了。”说起沼液异地消纳服务,江万勤满口称赞。
  通过建立区域性沼液异地运输服务中心(站),将养殖场无法自行消纳的沼液运出去处理的模式,如今在金华所辖各县(市、区)得到了推广,婺城、金东、兰溪、浦江等地基本实现了重点乡镇全覆盖。
  一些规模大的养殖场,由于排泄物产生量大,通过沼气工程来处理还有一定难度。为此,他们开始探索生化处理途径,婺城区牧园养殖有限公司就是实践者之一。该公司养殖场目前存栏生猪6000头,每天产生的养殖污水约为100吨,虽然场内建有沼气处理设施,周边配套有1000多亩苗木等基地,但要全部消纳养殖污水,压力不小。今年,该公司投资90多万元建起了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目前,这个系统正在试运行,按照设计要求,处理后的污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婺城区农林局副局长孔爱华告诉记者,目前,全区共有9家大中型养殖场像牧园公司一样采用生化处理模式。随着处理工艺的不断完善,加上原有的利用排泄物生产沼气、种植基地消纳等途径,有望实现生猪养殖污染零排放。
  养殖污水治理有了着落,那干粪怎么办?除了部分直接施用于种植基地,它们还有个新去处——有机肥加工厂。在金东区曹宅镇,记者就见到了一家这样的有机肥加工厂——浙江金华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目前我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有机肥加工企业,占地60亩。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2.5万平方米的钢管大棚下,堆满了各地运来的生猪粪便。入口处的一个大棚下,整齐地排放着500多包有机肥。公司负责人蒋伯康说,这是准备销往山东的有机肥。目前,公司每天接收本地和附近县(市、区)养殖场送来的畜禽排泄物250吨左右,每年生产有机肥2万多吨,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山东、湖南等地。
  随着配套设施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金华市正在逐步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肥药减量深入人心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除了治理养殖场污染,农药化肥减量也是重要一环。
  记者来到该市婺城区蒋堂镇家庭农场场主盛桂有家时,盛桂有正盯着电脑屏幕查看早稻生长情况。“灿鸿”登陆浙江前带来的大风暴雨,使附近一些田块的早稻倒伏。老盛很担心:早稻收割在即,倒伏对产量影响很大。“情况还好,这些田块用沼液做基肥,早稻长得粗壮,基本没有倒伏。”看了屏幕上显示的情况后,盛桂有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盛桂有承包了近600亩土地,颇有经营头脑的他采用“早稻-玉米”、“毛豆-晚稻”、“早稻-西兰花”等多种种植模式,农场经营得红红火火。
  去年婺城区开始构建沼液异地消纳转运服务体系时,盛桂有的家庭农场成为首批3个服务点之一,他购买了一辆载重量为3吨的槽罐车,让自己的农场用上了沼液。“原先用化肥,每亩水田一般要55公斤,施用沼液后,现在每亩只要15公斤,比往年少用40公斤,按2.5元/公斤计算,仅今年种植的400亩早稻就省下成本4万元,不仅如此,水稻还长得还比人家的好。”初尝甜头的盛桂有说,下一步,他计划在沼液储存池和各田块之间铺设管道,进一步提高肥料施用效率。
  在离盛桂有家庭农场不远处的金华市经济开发区汤溪镇,戴天德、戴建华父子也在积极尝试减少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量。父子俩承包了600多亩粮田,今年种植的470亩早稻丰收在望。
  农业辅导员出身的戴天德是金华市粮丰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老戴说,他种田特别注重“环保”。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相比有些农田的田埂一点杂草也没有,他家的农田田埂满是杂草和野花。不过,这可不是老戴偷懒,里面大有讲究。
  “草是特意留的。”戴天德告诉记者,水稻田里最常见的病虫害就是大螟、二化螟和稻飞虱。他在田埂上种植了一种叫香根草的植物,大螟、二化螟特别喜欢这种植物,它们的成虫会越过水稻,直接在香根草中产卵。老戴说,当地农技推广部门正在他的粮田里试验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配合田边留草、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作物,恢复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并通过培育害虫天敌,更好地控制虫害发生。
  “前几年这里鼠害严重,这几年通过生态防控,蛇、黄鼠狼多起来了,鼠害的问题轻松解决了。”戴建华说,通过生物防控措施,每亩早稻的农药成本比原来减少近40%。
  通过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统防统治,近年来,金华市种植业的肥药减量取得明显成效,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2.1万亩次,减少化肥用量1631吨;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25.28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146吨,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和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秸秆利用变废为宝
  在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杨桥头村,坐落着一家日产鲜菇10吨的海鲜菇生产企业——浙江广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它不仅是省内最大的海鲜菇生产企业,在全国也可以排进前五名。
  这家企业的前身是家木板加工厂,去年开始转向食用菌产业。值得称道的是,这家企业生产所用的原料,都是当地农民眼中不值钱甚至处理起来还有些恼人的废弃物: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修剪中整理出来的苗木枝条、榨糖后的糖蔗渣……“我原先学过食用菌栽培知识,这些年也一直关注着这个产业的发展,去年在企业转型时,就选择了食用菌产业。”公司负责人姚义新这样介绍自己的再创业之路。“去年底以来,我们已消化苗木枝条、葡萄枝条等作物秸秆800多吨、糖蔗渣400多吨。栽培食用菌后产生的废菌棒的基质卖给有机肥厂,塑料袋卖给人家做塑料颗粒,实现了生产过程废弃物零排放。”姚义新介绍。
  顺着广诚公司的产业链,记者来到了离该公司不远的前蒋村,探访为广诚公司提供秸秆的金华市驻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有着洋气名字的企业其貌不扬,远远看去就像是个废弃杂木堆放场,横七竖八地堆满了树木枝条、木板边角料等。
  公司负责人李洪溪从事板材加工多年,原先只是觉得板材加工后产生的下脚料扔了可惜,便将其粉碎后卖给一些食用菌生产企业做原料。现在,老李有了新的想法:以前只是为了给板材下脚料找出路,如今是要将废弃物变成新能源,李洪溪收废弃秸秆的“胃口”越来越大。
  李洪溪说,塘雅是金东区葡萄种植大镇,全镇葡萄种植面积约6300亩,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左右,各类苗木也很多,秸秆主要以这些枝条为主,全年收购约12万吨,其中纯粹的废弃物约8万吨。
  “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的锅炉也不烧煤了,我打算将秸秆粉碎后加工成颗粒燃料。目前已跟几家企业接触过,他们原先烧煤的锅炉由我负责改造,改造后用我的秸秆颗粒燃料。”对于公司的未来,李洪溪信心满满。
  葡萄和苗木是金东区农业的主导产业,以前两大产业的废弃枝条如何处理,是当地种植户的一个难题。如今有了李洪溪这个“大胃口”,这一难题便迎刃而解。
  为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金华所辖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形成了“秸秆-压块成型燃料-生产生活用能”、“秸秆-食用菌基质-有机肥”等多种利用模式。磐安县推广沼气池处理茭白秸秆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地茭白秆焚烧问题;浦江县利用葡萄、桃形李等作物废弃枝条加工食用菌基质,生产黑木耳菌棒,走出了一条“果-菌-菜-肥”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路。
  金华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该市对产业发展的谋篇布局,得益于各级政府和经营主体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实践。2011年,金华市政府下发了《金华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十大行动方案》;次年发布的《金华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立符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广泛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模式,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这些设想正在八婺大地成为现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