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暑假被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占据。而60后到90后,这些已然成年的人,曾经的暑假,又是怎么过的呢?
上世纪70年代:干完农活上树摘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很多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暑假就是一段能跟小伙伴们尽情撒欢的美好时光。“我们那时候的暑假,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很快就能完成。”60后徐女士说,虽然没作业,但还是要把大人交代的活干完才能玩。
天不亮,大家没睡醒,就被大人拉起来,或是下地,或是推磨,总归就是得帮着干活。任务完成后,就能去各自“游乐场”,“村子里的小树林、果园,都能玩一下午,男孩用竹竿去捉知了,女孩帮忙打下手,或是去果园偷橘子,然后就地‘分赃’。”
徐女士说,那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但感觉没现在这么热,只要拿把蒲扇摇两下就行,有时候大伙儿还会坐在一起补补扇子。“整个暑假也没什么计划,玩到哪算哪。日子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开学了。”
上世纪80年代:自由徜徉在书海里
相比而言,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条件要比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好很多,来自家庭生活的负担少了,课余活动变得更加自由。
70后企业主张先生回忆说,他的习惯是放假第一周进入疯狂作业模式,写完后接下来的四五十天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书了。
一本《西游记》几乎可以占据整个暑假的时间,“当时的家长很重视读书,所以暑假就在家里看课外书。那时中小学生的读本还是比较少的,能看的书以名著为主,喜欢的书看上两三遍也不厌烦。”
张先生说,虽然看到大学生表哥的旅游照羡慕不已,但想想自己暑假里读了那么多书,也觉得一样有意义,“自由阅读的时光,总是最欢乐的。”
上世纪90年代:跟小伙伴一起下国际象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大家的生活都变得宽裕起来。电视机、书籍、象棋,各类文娱项目纷至沓来,同时各种兴趣特长班也开始盛行。
时至今日,今年29岁的章女士依然念念不忘那段跟同伴们在指尖上厮杀的日子。“当时少年宫会举办各种兴趣班,比如画画、跳舞、弹琴、下棋。我喜欢玩棋,爸妈就送我去学国际象棋。”
章女士说,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上班后家里通常就只有一个人,假期里以学习的名义跟大家呆在一起,感觉比去哪里都要高兴。
另外,电视节目也是大伙暑期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她说,只有听到《新白娘子传奇》的音乐响起,才真的感觉暑假来了,“当时的电视画面没有炫目的特效,但看了无数遍还能有种神奇的感觉。”
2000年后:外出旅游占多数
“看着身边好多同学被逼着上英语、数学等补习班,我真的很庆幸。”今年已经大三的小吴说,小时候自己读书比较自觉,所以到了暑假爸妈就会带着他到各地旅游观光。
虽然每次暑期旅游的时间不长,一般只有四五天,但却让小吴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有一年在黄山我认识了一个台湾笔友,后来我们通了好多年信,每到节日还互寄明信片。”
小吴说,直到现在,他依然保留了暑期出门旅行的习惯,只是如今的伙伴变成了驴友,而且走的地方也比以前更远,“今年计划去甘肃、新疆,明年打算来一次出国游。” 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