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种业

我省种业管理启动“互联网+”运营模式

  □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王仁杯
  本报讯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网上申请平台日前首次启动运行。这是我省种业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探索“互联网+”运营模式,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举措,旨在简化品审手续,推进审定流程的规范、公开和透明化,为浙江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据省种子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是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主要农作物品种预备试验申请、非主要农作物试验方案报备、非主要农作物考察审查预申请、引种申请和不育系鉴定预申请等六类功能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今后,有办理上述事项的申请者只要登陆该平台,即可进行申报。申请者也可通过该平台了解申请进展情况。下一步,全省品种试验管理网上系统和展示示范网络平台也将启动运行。
3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
“互联网+”模式提高了种业管理效率。记者从省种子管理总站获悉,上半年我省种子管理工作亮点纷呈,成效突出,全省种子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种子市场环境良好,有效保障了农作物良种供应,优化了农作物品种结构,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生产。
  今年4月,省种子管理总站修订发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品种审定标准,首次启动了品种区试审定网上申请受理平台,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品种区试质量检查和现场考察审查工作,加快了品种区试信息化管理运行。
  上半年,我省新审定通过了30个农作物新品种,其中23个由我省自主育成;推介发布省级主导品种74个,全省三级共安排新品种展示示范点406个、展示品种1451个、展示示范面积达13万亩,规模比上年进一步扩大。温州市种子站今年落实水稻和瓜菜新品种展示平台13个,展示新品种45个,推广早稻主导品种29.57万亩,积极加强品种管理,大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台州市召开西兰花新品种现场考察观摩会,种植西兰花12.03万亩,建立大豆新品种“浙农8号”百亩示范方;衢州落实6个新品种展示基地,构建完成“蔬菜瓜果新品种展示”平台。全省各地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品种展示示范,推进品种结构优化。
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全面启动
  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去年我省推出省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培育计划,在专项资金、品种区试审定、育种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扶持种业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
  去年10月,我省选择7家优势骨干种业企业作为省级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对象。今年上半年,育繁体一体化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截至目前,全省7家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对象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其中有4家企业已经开工。
  与此同时,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种业企业推进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宁波市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加快推进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杭州市将组建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园和创业园项目;嘉兴市则设立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浙江美之奥种业公司的育繁一体化项目发展;而绍兴市出台政策,鼓励绍兴市舜达种业公司与绍兴市农科院合作,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据介绍,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计划力争通过3-5年时间,推动全省10家农作物种业企业基本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全省种业企业育成农作物品种占比达80%左右。
种子储备体系日趋完善
  手中有种,遇灾不慌。确保救灾用种和市场应急供种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上半年,我省加强种子储备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各地普遍按照储备种子管理办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要求,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及单一来源采购招标等方式确定储备种子的承储企业,签订贮备合同,落实生产基地,抓好种子入库前、储藏期间的种子质量抽检,跟踪掌握储备种子质量变化,有效保障了全省粮食生产安全。
  今年上半年,针对部分地区早稻结构性和区域性缺种,全省各地就动用了“中早39”和“中嘉早17”等贮备种子114.02万公斤,占市场实际供种的32.6%,其中动用国家储备种子10万公斤,省级储备种子23.5万公斤、市级储备种子30.39万公斤和县级储备种子50.13万公斤,确保了早稻种子市场供应和种植面积的稳定。储备种子可播种22.8万亩,预计可增收早稻谷9100多万公斤。
  截至6月底,全省各地安排财政预算资金1600万元,落实常规早稻、特早熟晚粳稻和旱杂粮等作物储备种子1170万公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