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7版:专题

财政立项,为浙江粮食高产加油!

  □本报记者 王美华
  田成方,路成行,沟成网……这样的景象,一直都是种田人心中的期望。如今,这一幕幕情景在浙江田野随处可见。不光是高标准的田间基础设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现代化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等比比皆是;优质高产水稻良种和省工节本增产技术推广到田头地角;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从2011年开始,根据财政部相关要求,结合省政府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决策部署,水稻产业被列入我省中央财政立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扶持重点之一。2011-2014年我省共组织69个县(市、区)和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项目总投资11.32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535亿元,省级财政资金2.13亿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1.337亿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资金2.324亿元。项目建设在推动水稻产业发展、培育水稻生产经营主体、促进种粮效益提升、推进粮食生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扶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提高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下,近年来,我省着力建设了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项目建设的实施还有序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带动了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2011年到2014年,全省共扶持龙头企业29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612个,补助农户33万户,带动农户38.5万户,项目区共培训农民25余万人次。水稻产业提升实施区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引进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技术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的展示基地。
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综合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一直是重头戏。2011-2014年,全省各地共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374个、面积52.42万亩,其中建机耕路87.77万米,排灌渠124.35万米,排灌泵站314个。建设育秧中心480个、烘干中心598个,其中建育秧温室64.73万平方米、育秧烘干用房51.83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水稻生产条件,提高了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的排灌沟渠、泵站等设施投入生产后,经受住了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的建设,解决了粮食晾晒和劳动力缺少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秧苗供应,减少了稻谷损失,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2011年到2012年,武义县在王宅镇仁村、桃溪镇项湾村、履坦镇履二村、泉溪镇巩宅村和桐琴镇杨排村建成了5个集中育秧中心,服务面积覆盖全县18个乡镇,全年饱和育供秧能力达1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可机插田块全覆盖;同时先后在王宅、泉溪、履坦、桃溪和桐琴等镇建成了14个稻谷烘干中心。通过开展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割、稻谷烘干一条龙服务,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以先进实用技术为支撑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创建高产示范方是项目建设的一大载体,通过示范,加大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水稻增产增效。项目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水稻强化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稻作生产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生产效益。项目县在2011-2014年共推广优质品种301万亩、新技术446万亩。
  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高产创建全面开展,带动水稻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产创建示范片内广泛应用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技术,进一步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提高科学施肥、施药水平,减少面源污染,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浙江新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2013年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区年亩均产量551.12公斤,比项目实施前亩增38.19公斤,增 7.45%;亩增收 56.7元,增21.4%;亩均肥料施用量44.27公斤,减9.43公斤,减少17.6%;亩均农药施用量5.84公斤,减1.41公斤,减少19.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