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台风“灿鸿”已远去,然而,其带来的影响却还未完全消除。眼下,正是台风多发季节,气象台发布的台风消息、台风警报等信息,是及时开展防台救灾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从气象台发布的气象信息判断出台风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否可从“台风消息”、“台风动态”、“台风警报”中简要判断出台风的位置?近日,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杨忠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台风影响分为三个区域
杨主任说,根据台风与浙江的距离,将周边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紧急警报区(A区)、警报区(B区)、消息区(C区)(如图)。
1.消息区(C区)。当台风进入消息区时,一般发布“台风消息”;预计12小时内进入“警戒区”,未来可能对浙江影响时发“台风海上警报”。
2.警报区(B区)。当台风进入警报区时,一般发布“台风警报”;预计12小时内进入“紧急警报区”,未来朝浙江沿海方向移动,可能对浙江有严重影响时发“台风紧急警报”;预计12小时不进入“紧急警报区”,未来主要海上“转向”活动,发“海上台风警报”。
3.紧急警报区(A区)。当台风进入紧急警报区时,一般发“台风紧急警报”;预计12小时内移出“紧急警报区”,对浙江影响总体较轻时,可发“台风警报”。
根据台风对浙江内陆和沿海的风力影响,划分了台风预警信号4个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并可能持续,风力达到以下标准:内陆平均风力6级以上或阵风8级以上,沿海平均风力7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
黄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并可能持续,风力达到以下标准:内陆平均风力8级以上或阵风10级以上,沿海平均风力9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
橙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并可能持续,风力达到以下标准:内陆平均风力9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沿海平均风力10级以上或阵风12级以上。
红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并可能持续,风力达到以下标准:内陆平均风力10级以上或阵风12级以上,沿海平均风力12级以上或阵风14级以上。
谁在“操控”台风路径
这次“灿鸿”台风的移动路径多变,给防台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其实,我省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奇葩路径的台风,如1986年台风“韦恩”的路径简直可以用“一团乱麻”来形容,时刻在变。但即便是正常移动的台风,其路径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防台难度。那么究竟谁在“操控”台风路径呢?
杨主任说,影响台风路径的因素主要有五个。
第一个是副热带高压。“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也是夏季影响我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台风的移动路径往往受其影响,就像“叶子被水流带动”一样,位于南北纬大约20度左右的台风主要被“副高”引导着向西移动。一般情况下,如果海上的“副高”强而稳定,台风会沿着正常的路径移动。但当附近的气流处于调整、变动,或多个台风同时出现时,“副高”的形态和强度会发生很大变化,台风的路径也因此变得异常。
第二个是中纬度西风带。西风带是指盛行的偏西气流。由于大气环流是一个互相影响的系统,“副高”和西风带也会互相影响。当西风带系统东移明显,“副高”就会东退,台风路径会因此向北移动;当西风带系统稳定少动,而“副高”加强西伸,台风路径就会偏西。
第三个是外围引导气流。台风移动路径,受外围气流引导。如副热带外围气流、西风带西风气流、低纬度暖湿气流等,有时台风路径还会受到其他台风的影响,出现打转、停滞等现象。若两个台风有强弱之分,弱的会绕着强的外围环流作旋转移动,直到两者距离大到双台风效应消失或者两者合并为止。如果两个台风的强弱相差不大,则会以两者连线的中心为圆心,共同绕着这个圆心旋转,直到有其他的天气系统影响或其中之一减弱为止。
第四个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会影响台风的旋转方式和前进方向。当台风在没有强引导气流影响下,地心引力会使台风移向两极。而在没有其他引导气流抵消地心引力的情况下,北半球的台风一般会向北移动,而南半球的则会向南移动。
第五个是地球纬度半径。除了台风本身的旋转外,地球纬度半径也是影响台风移动路径的因素之一。低纬度地区的地球自转半径较大,因此气体流动的偏移较小;高纬度地区的地球自转半径较小,所以气体流动的偏移较大。这也是台风在北半球往北移动、南半球往南移动的原因之一。
杨主任说,眼下我省正处于台风多发季节,广大民众多了解一点台风的相关知识,当台风来临时,及时采取科学防范措施,有效应对,可最大限度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浙江台风警戒区划分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