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一年比一年火热,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空间?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国家旅游局传递出新信号: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这些利好消息昭示着,我国乡村旅游将迎来新一轮投资与消费的热潮。
乡村游成主要旅游形态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各地依托乡村多样化旅游资源和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创立了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乡村酒店、采摘园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业态,深受游客青睐。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
有专家表示,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特色鲜明,几乎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我国主要旅游形态之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有一半劳动力围绕景区实现了非农就业,全村人均年纯收入2万多元。村民赵春建以前在外打工,两年前,他和妻子在家开起了农家乐。“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很多,有时候一天要接待100多人,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来到王凤英家时,她正在厨房忙活,当天有两桌客人在她家用餐。她说,今年游客比去年多了不少,上半年,一部影视剧的剧组工作人员就在她家里住了两个多月。“原来收入光靠种地,挣不了多少钱。现在经营农家乐,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开创“食宿+”新模式
如今,突破瓶颈、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是乡村旅游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字眼。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据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仍有自发式特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品开发粗放、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较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旅游产业体系还不健全等,难以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停留在为游客做几个农家菜、安排几张床位的农家乐。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随着旅游消费人群的变化,乡村旅游也需要从原有版本逐步升级。“我们应该全方位、全产业链地审视乡村旅游的产品业态,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戴斌说。
留住乡愁是根本
“乡村旅游起步时更多的是关注农民的增收,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保护和开发结合,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戴斌表示,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生态。因此,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的保护,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重视保护好农村人情味、乡土味,“办出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就一定有人来,也一定能让村民赚到钱,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旅游达人李小波说,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要寻找乡愁和安放乡愁。首先,以文化为灵魂,突出产品的唯一性和核心竞争力。所有的产品都是可以模仿的,唯有文化是独特的。比如,婺源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画里乡村的油菜花成为一种符号,其实,婺源村落的徽派建筑、祠堂牌坊、春耕秋晒、诗书传家,才是乡村的灵魂。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农村,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涌入,使得生态环境保护也提上乡村旅游发展日程。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要始终把保护村庄原有的格局肌理和整体风貌放在乡村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尽可能保持乡村的原真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得大兴土木,大肆拆旧建新,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村寨和古村落文化遗存,随意改变乡村风貌。要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摘自《经济日报》 郑彬/文201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