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供销

萧山首家合作社联合会资金互助会诞生

首批入会资金突破千万元,农民闯市场底气更足

  这几天,杭州市萧山区供销社钱塘水产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谢建土很高兴,他刚刚从萧山区供销社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资金互助会拿到了50万元贷款,他将把这笔资金全部投向白对虾生产,扩大公司养殖规模。
  谢建土的贷款也是合作社联合会资金互助会发生的首笔贷款。近日,作为萧山农村金融改革重头戏之一,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资金互助会正式成立,这在萧山全区和杭州市供销社系统都是首家,成为杭州市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试点之一。这一金融载体的诞生,将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被各方寄予厚望。
首批入会资金破千万
  所谓资金互助会,是指会员自愿出资,自我服务,民主管理,为会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小额资金互助服务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据了解,杭州市萧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资金互助会由萧山区供销社牵头组建,包括单位和个人在内,首批入会会员共计60名,入会资金1149万元。这其中,入会资金达到50万元以上大户9个,萧山区供销社入会资金100万元。“跟省外部分已成立资金互助会的地区相比,萧山的首批入会资金破千万元,无疑资金总量是比较大的。”萧山区金融办负责人表示。
  那么这些资金将如何使用?据介绍,主要用于扶持“三农”工作,也就是用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事实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目前很多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融资问题,需要一个组织来帮助解决,因而资金互助会来得恰逢其时。
  农业生产经营者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通过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将农村内部信用“变现”,让“弱产业”和“强资本”有效对接,缓解了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外置金融”难以解决的农民“融资难”,使合作社内部沉默的信用资产得以“激活”,生产、供销及信用合作实现贯通。
  萧山区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组建资金互助会,打造“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升级版,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符合农民需要。笔者注意到,与一般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资金互助会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打造的是一个封闭的资金圈,以实现“内部循环造血”目的。
实现资金最优配置
  无疑,做好风险控制是资金互助会健康运作的关键点。资金互助会章程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三封”,即组织封闭、对象封锁、上限封顶。
  本着“惠农、合作、诚信、共赢”的经营理念,资金互助会专门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管理资金的出借和监管;同时制定了《互助会章程》和详细的互助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制度、操作流程等,明确各级审批权限、设定单笔互助最高限额,对受理、调查、审查、发放等环节作了明确规定。
  资金互助会理事会理事长缪阿国介绍,资金互助会吸纳会员入会资金和发放互助合作资金,必须严格限制在本互助会会员内进行,严禁向会员以外的不特定对象吸纳和投放资金。实行资金总量控制、封闭运行的办法,互助资金有偿使用,并实行会员担保制,互助金发放额度和资金占用费率按申请会员不同,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小额资金互助活动。
  在贷款发放上,根据已经制定的制度,资金投放额度在50万元以下(含)的,由理事长审批;投放额在50万元以上的,由理事会集体审批。同时,单一会员借款不得超过总额的15%,前10个大户投放额不得超过资金总额的50%,准备金不低于总额的13%。
  不但如此,针对融资难的问题,资金互助会也推出了多种创新举措。比如说,10万以下为信用借款,可以无抵押借用;抵押方式以会员间担保为主,也可持有效权证抵押。
  “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也确保了资金安全、经营安全。”相关专家认为。
  下一步,萧山区供销社将视资金互助会的实际运作情况,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示范、后辐射”的“三先三后”步骤制定发展规划,适时开展增资扩股,进一步扩大会员覆盖面,促进资金互助会发展壮大。
姚潮龙 方贤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