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如何将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融合为一个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海盐县天地和生态农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畜粪还田用作肥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天地和农场的农场主张跨海告诉记者:“农场最主要的生态循环是水稻种植与湖羊养殖的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模式。”张跨海说,为实现种养业“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不喂饲料”的“三不”理念,他养殖了300头湖羊,湖羊的粪便经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水稻收割后的秸秆又作为湖羊的饲料,从而形成了“秸秆喂羊-羊粪还田”的循环模式。
农牧结合,种养平衡是关键。经过几年的摸索,张跨海总结出的经验是,“三头羊便可为一亩地提供全年的有机肥,也就是说,100亩地只要养300头羊,就能达到种养平衡。”张跨海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粮食丰产,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农场探索的是生态农业的小循环乃至微循环。”张跨海在通元镇联新村承包了106亩土地,在农场四周建起了保护林带。他说,农场以优质水稻种植与湖羊养殖为主业,配套种植小麦、杜瓜、蔬菜,养殖鸡、鸭、鹅、鳖等,这样的生产布局并非随意,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种模式理顺了农业物种与土地、时空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兼容、互补互利、相得益彰,形成了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
张跨海说,农场的生态循环模式多样,有农牧结合的,有粮经结合的,还有水旱轮作的。他们在稻田里养鸭,在拓宽加深后的沟渠里养鳖,利用荒滩养鹅、荒地养鸡,利用田埂渠边种杜瓜,瓜棚下养家禽,就连边边角角都种上了喂羊喂鹅的黑麦草,从而使农场的土地、空间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生态循环模式,农作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畜禽不喂饲料,品质有保证,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张跨海告诉记者,“这种方式还使生产成本省了不少。原先需要5个长期工打理的土地,如今3个就可以了。”据他介绍,这家百来亩土地的小农场,去年总产值达4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