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五年多来,我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441个,现代农业园区795个

现代农业的魅力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弹指一挥五年间,在之江大地上,从杭嘉湖平原到浙西南山区,从浙中盆地到东部沿海,一个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10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农业“两区”建设工程:计划通过8至10年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快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
  至今年,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跨入第6个年头。五年多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集聚要素,合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两区”建设与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作制度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抓深化,“两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441个、面积571.76万亩,提前一年完成500万亩阶段性任务;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8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11个,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795个,总面积440多万亩,预计到年底可超额完成“十二五”确定的各项建设目标任务。
  农业“两区”正成为浙江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战场”。
  设施装备“鸟枪换炮”。园区内,农田道路、渠道、电网、泵站及水闸、涵管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的新格局。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新建和修复排灌渠道16400千米,机耕路10200千米,泵站5805座,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0.5提高到0.6左右;现代农业园区内累计建成设施农业87.5万亩、喷滴灌63.2万亩、机耕路15437.1千米、沟渠18053.1千米。“两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面对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两区”相比周边农田减少损失20%以上。
  科技创新动力十足。农业“两区”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园区内广泛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机器换人、设施增地,科技含量大幅提升,我省早稻单产连续数年位居全国第一。生态循环农业取得新进展,以“两区”为主平台,全省建成了100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100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立了融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全面实施“一控二减四基本”,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促进肥药减量使用;加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积极创新农作制度,近几年全省共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等生态高效新型农作模式50余种,面积200万亩以上。质量安全达到新水平,积极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两区”标准化率到达85%以上,“三品”认证产地面积达到540万亩,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98%以上,有效保障了农产品安全。
  经营主体活力四射。“两区”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2.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茁壮成长,目前“两区”内共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557家,家庭农场36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759个,农产品电商2068家。2014年这些农业主体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初显成效,全省以“两区”为基础共确定了22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品牌培育成绩喜人,“两区”内现有县级以上品牌991个,西湖龙井、余姚榨菜、庆元香菇等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超过45亿元。社会化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建成1109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2945家,育供秧、机插、统防统治等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面积达900多万亩。
  增收业绩令人瞩目。“两区”建设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等二三产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73元,比2010年的11303元增加了8070元,增幅达71%。休闲农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全省依托“农业两区”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点)900多个,每年举办200多个农事节庆活动。2014年全省休闲农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50亿元以上,促进农民增收近40亿元。安吉县溪龙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建立白茶生态博物馆、白茶街,引进度假酒店,把万亩茶园打造成电视剧拍摄基地等,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