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都市农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杭州市,近几年来在农业“两区”建设工作中也是下足功夫,卓有成效。目前,杭州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7个,面积42.09万亩,各级粮食功能区1062个,面积共计56.24万亩。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338个,基地总面积26.2万亩(复种面积44.8万亩)。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杭州市粮食亩产600公斤左右,比非功能区高30%左右,平均亩增收400~500元,临安锦北新联村晚稻亩产1026.7公斤,是全省首块亩产超千公斤的记录。已建成的农业现代园区,平均增收超过25%。通过农作制度创新,4.8万亩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其中的7880亩,平均年亩产值2.5万元。余杭区良渚蔬菜精品园,园区年生产蔬菜4500吨,实现产值1125万元,比创建前分别提高136%、195%。
关键词:结构 效益
近年来,杭州市农业总产值呈两位数增长,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8.58亿元,农牧渔业增加值278.58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71.01亿元。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8207元/亩,单位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42107元,分别位列全省第二位、第五位。
关键词:规模 设施
通过农业“两区建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至201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42.19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蔬菜淡季、灾期的供应能力明显增强,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56.5%,其中叶菜自给率77.2%;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水面、百万头规模生态生猪基地、百万亩名优特茶桑果基地初步建成。
关键词:布局 规范
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先后建成了365个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和30个杭州市农业产业状元镇(乡)、1000个特色产业村,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已通过省级认定。初步形成了萧山江东规模养猪、蔬菜、水产品,淳安汾口、威坪蚕桑,余杭径山茶叶,建德杨村桥草莓、三都柑橘,余杭塘栖枇杷,临安山核桃,临安、余杭菜竹笋,富春江沿岸蜜梨,西湖龙井茶等特色产业聚集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有效提升,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650家,带动农户85万户,连接市内外基地564万亩(其中连接本地基地243万亩),年收购、消耗本地各类农产品380万吨,年销售收入1370.2亿元,实现利润115.3亿元,上缴税收66.6亿元。
关键词:质量 品牌
近三年,杭州市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03个、158.16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18个、年产量120.9万吨;认证绿色食品企业79家173个产品,年产量13.7万吨。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个,市级示范乡镇25个;全市共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点350个,并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的10大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农业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农产品有5个,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有69个,浙江名牌农产品46个,获得认证(有效期内)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547个。西湖龙井品牌价值升至56.53亿元,连续5年蝉联全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
关键词:政策 创新
杭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菜篮子”生产、畜牧业等共55项政策,每年安排支农专项资金近5亿元,争取省级以上资金8亿元,引导社会投资20亿元,每年实施各类支农项目2000多个。创建国家、省、市农业创新平台和团队10余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近300项,建成“三位一体”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141个。
关键词:业态 增收
2014年,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了50亿元,其中全市排名前十的农业电商企业年度电商销售额11.9亿元,14个村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杭州全市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旅游村有124个,2014年共计接待游客2899.9万人次,经营总收入26.219亿元,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