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美丽放心高效

衢州市农业“两区”建设全力打好“三张牌”

  衢州,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浙西重要的生态屏障。绿水青山赋予的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让衢州农业穿上了绿色“外衣”。
  近年来,衢州市把农业“两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场战、主平台,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全力打造美丽“两区”、放心“两区”、高效“两区”,全市农业环境也因此更美了,条件更好了,产品更优了,效益更高了。
创新发展打造美丽“两区”
  走进龙游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一批设施大棚、喷滴灌、育苗中心、冷藏保鲜库房、蔬菜加工中心等设施让人耳目一新。原来农业也可以这么“高大上”。在衢州,像这样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装备先进的农业园区不在少数,这也成就了农业“两区”特有的美丽。
  近年来,衢州市坚持把整合创新、协同发展作为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路径,将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一村一品”发展、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等工作统筹推进,资源共用、政策共享、项目共建,有效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交通等部门相关项目资金,农口部门70%以上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两区”建设。
  据统计,五年来全市新建排灌沟渠753.8千米、机耕道1406.7千米、各类大棚2.5万亩、喷滴灌设施5.9万亩、保鲜冷库1.97万立方米、农业物联网实验示范基地11个。现代农业园区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的园区形象跃然田间。
  同时,借“五水共治”之势,整建制推进全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的思路,以生猪整规、肥药减量、秸杆禁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位一体”畜禽排泄物利用机制、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制等一批创新机制和办法在实践中建立起来。
  通过治理,农业“两区”水环境大幅改善,生猪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在85%以上,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逐步推进。“两区”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田更美了。
  衢州还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农业“两区”建设层次。该市在粮食功能区建设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推进园区建设。“五代理十统一”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东湖模式”,以服务换取早稻生产经营权的“献军种粮模式”,农民口粮存粮有息、落价保底、免费保管、免费轮换、刷卡兑换、随到随兑的“粮食银行”模式,“股田制”土地流转模式等一批新模式纷纷得以创新与应用。江山、开化、常山等地还在建设过程中融入创意元素,“中国梦”、“江郎山”、“国家东部公园”等稻作艺术以及千亩油菜花、百亩向日葵成为乡村一道道美丽风景,游客纷至沓来。
  建设不断深化,成果愈发厚实。截至今年9月
  底,衢州市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27个、面
  积41.11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37
  个、面积40.39万亩,均超额完成了
  计划任务数。
立足生态铸就放心“两区”
  在衢江区莲花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这里产出的农产品总是让人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每个入驻园区的家庭农场,都采取了“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实施了生产档案实时记录制度。不仅如此,每个基地还都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农产品全部进行检测,公开承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衢州立足生态优势,着力提升农业“两区”发展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大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茁壮成长,绿色、安全、放心已成为衢州农业“两区”的靓丽标志。
  该市以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纽带和载体,积极推进“两区”内一二三产联动、“三生”功能融合,既卖绿色产品,又卖田园风景,更卖农耕文化。如今,每个现代农业综合区都配套建设一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若干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稻鳖共生、猪-沼-作物等生态循环模式,为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了基础。
  放心“两区”,安全先行。衢州市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市,深入实施产地环境优化、农资市场规范、农业标准推广等十大行动,到目前全市推广各级农产品标准154个,精品园、示范区标准化率达80%以上。各县(市、区)和涉农乡镇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外,全市有313个规范化家庭农场配备了自检设备,724家农业生产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据统计,到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三品”总数达555个、认证总面积达61.9万亩,国家原产地标志保护农产品17个。
注重培育构建高效“两区”
  近年来,江山猕猴桃异军崛起,这与当地依托农业“两区”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以猕猴桃产业为主导的江山市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带动塘源口、张村等山区乡镇大力发展该产业,积极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江山已成为华东地区数一数二的猕猴桃销售市场和全国知名的网上猕猴桃集散地。
  市场话语权的背后,是经营主体实力的汇聚。近年来,衢州始终坚持把培育主体、融合发展作为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产业实力持续增强。
  主体强则实力强。衢州市以全省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两区”内已集聚各类家庭农场3000多家。同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紧密产销关系,参与农业“两区”建设。近年来,全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资金达31.5亿元,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工商资本主体达164家。
  同时,该市还加快推进农企上市,广泛开展企业上市动员培训,联合券商加强上市辅导,全市今年已有3家农企在主板后备上市,14家农企签约新三板,21家农企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增添了农业“两区”的发展活力。柯城区在传统的柑橘产业上,努力提升柑橘品质,同时做好深加工的文章,开发出果汁、果肉型饮料等多种产品,往昔的“爱心橘”逐渐转变为“精品橘”、“出口橘”。衢江区创新开通家庭农场周末直通车,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开放型田园超市”,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互动。农业众筹、农产品“抢鲜购”、“社区淘”等悄然兴起,全市有6个农产品在渤商所、浙商所挂牌上市,农业“两区”内有1381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
  此外,衢州市以园区为形、以产业为基、以文化为魂,顺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初步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18条,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60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点)16个,全年有农事节庆活动20多个,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农业“两区”观光采购,有效拓展了产业链,提升了经营效益。
  这样一组统计数据让人振奋:衢州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区块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比周边同类产业区普遍高出20%以上,通过验收的8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亩均效益建成后比建成前增加30%左右;规范化家庭农场年均纯收入20万元左右;500亩左右规模种粮大户户均效益20万元左右。“两区”成功推进了田园景观化、农场盆景化、园区景区化,正成为衢州农民的创业乐园和城市居民的休闲乐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