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南片,有这样一片热土:这里沃野无边、稻花飘香、鱼鲜蟹美、香果累累……这就是吴兴区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以“加快农业资源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业向功能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水平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为核心理念,八里店镇南片正在逐步建成湖州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幸福社区”的样板区、“湖州模式”的展示区、统筹城乡的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验区。
稻香鱼肥满园飘香
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八里店镇南片,总面积34平方公里,涉及6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4406户农户和16083人,是离湖州中心城区最近的农村区块之一。
为推动综合区建设,吴兴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八里店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试验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综合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编制了《南片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和《南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着力优化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等规模和布局,突出农业园区建设、农民社区建设、特色产业集聚等工作重点。
如今,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按照“一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成形”的建设要求,正展现出茁壮的生机和活力,已形成了粮食生产、瓜果蔬菜、特种水产3个万亩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园,2012年综合区在全省率先通过了认证。
漫步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可以看到园区内主干道、水渠、水泵站等农业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农业基础设施格局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农田有了清晰的功能区分,各功能区块效益正在直线拉升,“两区”建设硕果累累:建成市级以上高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5560亩,建立了以粮油农技推广联盟为技术依托、中储粮湖州直属库为订单收购保障、尹家圩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民丰玉米湖羊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市供销社等为资金支撑的粮食生产服务体系;通过建设高标准生态养殖鱼塘,改善养殖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成高标准水产养殖示范基地5500亩,实现了水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建成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区基地5520亩,金农瓜果、凯龙葡萄、常绿蔬菜、利农循环农业4家规模农业企业落户示范区内,带动农户305户。
科技投入让产业发展迈向“快车道”
如今,行走在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田野上,随处可见大型农机在欢快耕作,玻璃大棚、喷微滴灌、智能控制等先进设施得到了推广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湖州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星仁正和几名农民站在地里交流着。“以色列的樱桃番茄口感好,行情不错,每亩地的产值在五六万元左右,今年又有许多订单。”施星仁告诉记者,公司与浙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金农瓜果蔬菜研发创新团队,引进研发国内外优良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筛选,进而推广应用,同时,公司的大棚还采用电脑智能化控制。正说着,手机铃声响了,施星仁拿起来看了一下说,“哦,大棚湿度太高了”,只见他在手机上按了几下,不远处的2个大棚薄膜缓缓卷起。“智能控制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人工。”施星仁说。“不对,这枝不能剪!”在综合区移沿山庄棚架梨示范园里,八里店镇农技指导员唐明方正在教周边的农户修剪梨枝。“教授说了,尽可能让枝丫按照360度均衡地分布同一平面上,这样能充分利用阳光。”唐明方口中说的“教授”是浙江大学的滕元文教授。滕教授是八里店桃李产业联盟的特聘专家,这50亩棚架梨园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建起来的。
以浙江大学首席专家教授为主导,区级农技专家协助参与,与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建立项目合作关系,这就是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围绕瓜果、水产、水稻等产业,大力推行的“1+1+n”新型农技推广联盟合作体系。实践证明,这种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了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的作用,加快了综合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地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不断增强。
如今,综合区就像一块散发着磁力的“吸铁石”,吸引高端项目竞相入驻:全国首创野鸭放养技术的曹炯来了,盖起了“水江南”珍禽养殖中心;种田大王孙梅金开着拖拉机来了,种田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施星仁来了,在手机上种蔬菜,在手机上卖蔬菜;创立了湖羊离地平养技术的费明峰来了,种田种地的废弃物变成了宝……
产权创新让农民成为“股民”
在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也体现在农村产权制度创新和改革上。股权式安置模式就是综合区大胆创新探索而成的一条新路子。通过“以房权换股权”让农民闲置资产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大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显著减轻了政府安置压力,综合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实现了多方共赢。
八里店镇永福村村民沈根泉就是股权式安置模式的收益人之一。他签订了农房改造房屋确认表,选择了股权式安置面积,将自己富余的住房折价入股,成为综合区内首个参与“以房权换股权”的村民。“自己住的房子面积足够了,多出来的如果自己拿去出租没几个钱,还是入股好,还有政府保障。”沈根泉高兴地说。如今,永福村大多数村民都选择“以房权换股权”的安置模式,享受每年可观的投资收益分红。
除了股权式安置外,凭“米票”领米这种土地流转补偿模式也是综合区内的一项创新之举。61岁的尹家圩村村民童松青就将自家的5亩田流转给了大户,虽然没了田,但他有租金收入,每亩350斤大米,凭米票随时可到合作社领取。“原来自家种地,一亩地还产不了这么多粮食,而且年纪大了种不动,现在可以通过出租土地领大米,实在是太好了。”童松青说。尹家圩村党支部书记孙新江告诉记者,以实物大米来计量租金,可以避免租金贬值的风险,农民不吃亏。目前,这里出产的优质大米即使按最保守的价钱——每斤两元计算,每亩租金就是700元,一家人每年的租金收入就是3500元。
如今,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在区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协议机制等带动下,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得到发展。在这3万亩的田野上,变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变的是绿色田园、淳朴乡风。五年来描绘的新农村改革画卷,正日益显露它独具的魅力,农民们幸福生活的大幕正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