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在工商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斐然
义乌市把农业“两区”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平台、主阵地和主抓手。截至目前,义亭、佛堂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累计投资3.36亿元,完成规划投资的166.1%。已建成认定9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7.22万亩,其中义亭镇枧畴、廿三里街道华溪、赤岸镇乔亭3个功能区通过省级认定。道人峰有机茶等7个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认定。农业“两区”内农业设施得到广泛应用,农产品质量等检测管理服务设施日趋完善。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义乌被评为金华市农业“两区”建设先进单位。
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依托国际商贸城的区域优势,义乌市围绕“做强做大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形成了蔬菜、水果、甘蔗、花卉苗木四大优势主导产业。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家;各类合作社3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2家,家庭农场149家。全市共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只,中国驰名商标5只,省名牌产品9只,省著名商标7只,省名牌农产品6只,全省十大品牌大米1只,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2项;义乌红糖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休闲观光农业成为义乌市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旅游服务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除了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大力培育美丽产业外,义乌以现有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休闲观光旅游精品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整合提升“红、黄、蓝、绿”四条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连珠成串”,努力实现“一路一带、一村一品、一企一业”良好发展格局,改变单个分散的农业主体“单枪匹马”的生产经营现状。今年上半年,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2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109万元。
“学习型”农业团队活力四射
按农技人员和农民两条主线划分,邀请省内科研院校老师、农民“土”专家等讲授种养技术、仪器使用、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课程,主办、协办各类培训30次,人员1300余人次。组织做好科技下乡活动,上半年共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五送”服务月等活动6次,发放资料35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1100余人次。举办“精致农业论坛”等农技推广系列活动,为全市农业主体打造开拓思维、互相交流的平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致力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
创意农业风光无限
积极引导农户创新创业,进一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除了通过举办“精致农业论坛”引导农户拓展思维,强化创意理念外,着力抓好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旅游创意、农业营销创意等创意农业基地,目前大陈马畈奇幻乐园、飞扬农机合作社彩稻艺术、佳多拉“农业+文化”现代农场等一批创意农业基地已初显风采。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举办了义乌市“首届稻草人创意设计大赛”和“首届茭白叶工艺创新创意大赛”,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此外,还有义乌枣十八罗汉、盆景灵芝、义乌“三宝”、八卦菜地认养、“中国红·大陈梦”等创意产品。
助农增收高招迭出
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农民推进多形式合作,建立利益纽带,共建合作基地。利用新媒体扩大义乌市特色主导农产品、采摘农业影响力,推动产销互动。农合联建立了“乌商农韵”微信交互群和公众号,有效促进农产品销售。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建设完成青岩刘网货中心、义乌农副产品展销中心商贸区店,义乌市农产品体验中心等。依托青岩刘网货中心,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及中小电商提供农产品线下仓库,建立“展销实体+网店”的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筹备设立义乌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园,打造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配套齐全、政策环境优良的农字号特色电商园区。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农业+”做文章,积极引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推行“农业+气象”模式,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实现气象信息共享,今年开始发布义乌郊游观光气象指数预报,为农民生产指导和市民周末出行提供气象参考。同时,积极推行“农业”+“旅游”、“互联网”、“科普”、“教育”、“创意”等载体,建立了“乌商农韵”微信交互群和公众号,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产销互动。
信用合作服务稳步开展
规范发展资金互助会,制订了市资金互助会试点办法,并成立义乌花卉行业资金互助会和义乌义粮资金互助会。目前发生互助借款29笔,累计1900万元;发生担保贷款10笔,共计2760万元。完善农信合作机制,与农商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资金互助、信用贷款等方面进行合作。拓展涉农担保业,依托农信担保公司,与农商行、稠州银行达成合作,对涉农企业开展担保贷款业务,目前义宝农庄、亚冠果业已各贷款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