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第十届金华·华东农交会特刊

经济开发区农业亦风流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13年由原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金西开发区成建制整合而成的新的经济开发区。新开发区成立以来,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决策部署,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开发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农业“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开发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区”建设呈现崭新局面
      根据金华市的统一部署,开发区的农业“两区”建设是婺城区农业“两区”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完善农业“两区”内的软硬件设施,“两区”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截至今年6月底,该区已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完成机耕路修复、新建48公里以上,完成渠道清理45公里以上,排灌渠道新建、修复135公里以上,机埠修建35座;现代农业园区内新修建机耕路55公里、沟渠51公里,各类大棚1300多亩、喷滴灌3300多亩、蓄水池4500立方米、畜禽舍25000多平方米、标准鱼塘1200亩,新增畜禽养殖设备980台/套,土地整理与地力提升3800多亩,园区内基础设施显著提升,配套功能不断完善,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为不断优化农业“两区”内的生态环境,结合“五水共治”等部署,开发区积极开展农业“两区”内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2014年,禁养区内实现全面关停,拆除畜禽养殖场1157家;宜、限养区内的371家养殖场(户)全部落实“一场一策一干部”,完成已建治污设施的225家养殖场整改提升。围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等重点环节,强化畜禽防疫和安全监管,建成星级养殖场8家。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使用商品有机肥、农药减量、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措施,实现药肥减量、提质增效。大力推广“猪-沼-作物”、“秸秆-食用菌”等种养结合模式,扶持“牛粪-有机肥-农作物”生态循环产业链建设,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和特色产业带之间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该区积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农业“两区”软件。通过扶大育强,农业“两区”内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0家,合作社成员1.3万名;家庭农场108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农民创业创新,每年培训农业实用人才2000多人次,为农业“两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通过几年努力,该区先后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总面积10900多亩,其中全省首批省级示范性粮食生产功能区2个、市级示范性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功能区内先后实施粮食生产提升项目17个,有效推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8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全区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种植业和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达60%以上。“两区”内成功引进浙江万象花卉有限公司在汤溪莘畈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成功引进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8204万美元;区内的浙江荷斯坦牧业已成为金华奶牛业发展的标杆企业之一。
    良好局面源自三大支撑
      支撑之一:政府有形之手强力扶持
      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两区”建设的领导,开发区成立了农业“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任组长,开发区党政办、财政局、农办、旅游办、国土、规划、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了农业“两区”建设的责任乡镇、责任部门等,并把农业“两区”建设列入了相关乡镇农业产业化工作和美丽乡村竞赛活动的考核内容。
      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农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开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整合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整合和引导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资金优先用于“两区”建设。同时,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信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作用,积极筹措“两区”建设资金,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为农业“两区”建设有效推进构建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
      支撑之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难点在散户水平的提升。为此,开发区全面开展乡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目前,该区已完成3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其中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个。3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际投入资金57万元,新建和修缮服务用房565平方米,检测室223平方米,购置专业仪器和办公设备71台套。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增强了基层农技部门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实行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和指导服务,开发区建立起了一套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支撑、有保障的完善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为群众提供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近年来累计服务面积超过3万亩。
      支撑之三:农业先进科技大力普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过程中,开发区十分注重科技的支撑作用。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实施水稻品种“换代升级”工程,推广新一代高产优质水稻良种,主要推广如金早09、中早39、中嘉早17、甬优系列、丰源优272、岳优9113、中浙优86等新品种,累计免费发放优质早稻种子4.1万多公斤、晚稻种子3500多公斤。同时,开展优质高产水稻良种生产技术集成配套,主要包括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精量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已实现生产技术规程应用全覆盖。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先后建立连片1000亩以上的核心高产示范展示区11个、百亩中心畈35个、高产技术攻关田85块。
      在现代农业园区内大力推广应用新模式、新技术,包括“稻鱼共生—黑木耳(秸秆利用)”高效生态模式、小包装青贮技术、“淡水鱼+植草”仿生态养殖技术,“特色旱粮-奶牛-有机肥”种养结合模式、稻田养鱼、稻菜轮作、黑木耳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园区内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