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收冬种时节,每天一大早,常山县后坊村村邮站的信息显示屏前就聚集了很多村民,他们认真观看显示屏上的天气实况、趋势预报等内容,以便安排农作物的收割和播种。自从村邮站设立了气象宣传画廊和气象信息窗后,这儿便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今年5月,常山气象局与县邮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利用村邮站的信息显示屏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同时还将制作的防雷安全警示牌放置在各村邮站,并在村邮站醒目位置张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画。
作为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试点省,今年,我省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发展新途径,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水平,推进全省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如何探索发展新途径?我省气象部门探索出了不少路子。
政策助力,推进政府购买气象服务
在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气象服务方面,我省大胆尝试。其中,德清县气象局采用政府项目招标、引导成立专业气象服务组织等多种方式,对基层气象服务站、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给予小微项目资金补贴。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方式强化了基层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值得各地推广借鉴。
我省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为促进气象为农服务转型升级,探索本地化服务新模式,今年,我省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由2个扩大至8个试点县、18个“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市、区),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
2015年,防灾减灾气象信息传播、人工增雨火箭弹储运服务、气象观测和服务设施、通信设备维修保养等内容被纳入了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各试点单位和其他“三农”专项实施县(市、区)均将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内容纳入地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如永嘉县在《2015年-2016年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年度指导目录》中,除了保留省级指导目录以外,还将气象为农服务、气象影视制作、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农业气象使用技术项目成果推广等内容纳入其中。
强化责任,厘清服务职能范围
今年7月15日,德清县农业气象试验服务站挂牌成立,与县气象应急处置与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作为一类事业编制单位,该服务站的工作职责上增加了“开展农业气象服务试验和技术推广和农网信息服务”等内容。
在试点县出台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目录》中,气象监测和服务设施的维修保障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和社会宣传,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社会传播,人工增雨火箭弹的储运服务,气象服务需求、信息覆盖率、满意度调查,现代农业气象基地的日常管理、人工观测和试验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项目成果推广等7项职能分别以购买服务和委托方式进行转移。“通过厘清气象职能转移清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序规范转移为农服务的部分职能,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气象部门长期以来‘人少事多’的矛盾,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省气象局减灾处有关负责人说。
利用资源,培育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组织
乾贸黄桃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九熊牌锦绣黄桃,基地面积1000多亩,年产值约1600万元左右。为提高种植效益,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该合作社和嘉善气象局共建气象农业技术应用基地,探索应用气象信息提高效益的新途径。“我们合作社将气象信息应用于黄桃栽培管理中,每年可节省人工水电等管理成本约10万元。今年‘灿鸿’台风影响期间,黄桃正处于成熟期,根据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灾措施,避免损失达100万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秋永说。
胡柚是常山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提高胡柚品质,增加种植效益,10月中旬,常山气象局与县农民学校联合举办了“气象与胡柚栽培技术”培训班,受到果农们的一致好评。“通过气象专家的讲解、技术培训,利用气象常识和气象信息来搞好胡柚生产,提高胡柚品质,增加了效益,真是事半功倍呀。”英涵果蔬合作社负责人彭金寿说。
在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中,我省坚持借力发展、融合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1343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023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015个乡镇邮政所“村邮站”、189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气象信息发布、适用技术推广、防灾知识宣传、预报咨询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等工作。
各试点单位和其他“三农”专项实施县(市、区)也加快培育发展气象为农服务组织,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气象为农服务中来,通过社会力量进一步提升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增强气象信息的应用能力,提高农民生产效益。 洪冉 汪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