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浙江林业

木本油料,惠及民生的重要产业

编 者 按

  •   木本油料产业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产业,发展木本油料也是建设“森林浙江”的重要举措。油茶、山核桃、香榧是我省木本油料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省木本油料树种种植面积有417万亩,总产值86.9亿元。日前召开的全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现场会提出,到2020年,全省木本油料树种种植面积将达到460万亩,年产木本食用油达6万吨以上。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先来看看常山、临安、诸暨、浦江、武义等县(市)是如何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不妨从中借鉴一些经验。
    以短养长、精深加工,发展油茶产业
      自今年1月常山山茶油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以来,常山山茶油销售开始走上证券化、金融化之路,销量明显增加,目前月成交额达到6.3亿元,电子盘面交收100余吨。
      常山种植、培育、利用油茶历史悠久,享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之美誉。近年来,该县紧盯油茶增产、经济增效、农民增收“三增”目标,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品质优质化、种植组织化、产品品牌化、加工多元化、管理标准化、供需信息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7万亩,茶油年产量突破1300吨,油茶年产值突破4亿元。
      在发展油茶产业过程中,常山县强化政策引领,整合涉农资金,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实施低产老茶林改造和高产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推进油茶品质优质化、种植组织化。目前,全县已完成油茶低改7万多亩,引进推广“长林”系列10个油茶良种,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8万亩,建成油茶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千亩新品种示范基地2个、标准化精品园5个,逐步形成技术指导、质量要求、生产措施、农资供应、产品销售“五个统一”。
      为做优品质,常山县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油茶精深加工,重点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好化妆品、保健品、茶皂素等“5大类16大系列”产品研发,充分延伸油茶产业链。全县现有油茶加工企业(合作社)70余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12家,2014年精深加工油茶3100吨,生产茶皂素、茶粕1.24万吨,油茶加工总产值1.8亿元。
      同为油茶主产区的武义,针对油茶生长周期长、抚育成本高这一老难题,在先后尝试油茶幼林套种黄豆、玉米、西瓜等试验的基础上,2010年探索油茶基地套种山稻试验,取得成功。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套种山稻5000亩,山稻亩产达到181-245公斤。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检测,山稻米品质多项指标超过有机稻米。浙江百灵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百灵谷”山稻米卖出了每公斤100元的高价,仅山稻亩收入就达到1万余元,且油茶长势良好。
      油茶套种山稻这一“以短养长”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极大地提升了林企林农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油茶良种基地1.2万亩,油茶种植面积200亩以上大户11个,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6家;种植及生产企业4家,形成了“开嬉古道”、“百灵谷”等多个山茶油品牌。
      油茶套种山稻发展新模式试验成功后,武义县加大推广、扶持力度,每年召开油茶产业现场会,每年出台油茶产业扶持政策,研究产业规划和发展重点。其中,良种基地补助在中央、省补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再每亩整合安排100元。今年,该县又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明确套种山稻连片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元。近年来,武义县财政整合投入油茶产业补助资金累计达206.8万元。
    生态经营、“电商换市”,做大山核桃产业
      从“临安小核桃”到“好坚果、临安造”,再到淘宝临安山核桃“淘时节”活动等,临安山核桃网络销售带动了中国坚果炒货食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涌现了“新农哥”(杭州勤耕科技食品公司)、“谷的福”(杭州临安谷的福农业开发公司)等专业农产品电商骨干企业。2014年,临安山核桃等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额突破18亿元,助农增收2亿元以上。目前,该市每100颗山核桃中,有55颗是通过网络销售的。
      这是临安推行“电商换市”,做大山核桃产业的一个缩影。
      临安是我国山核桃主产区之一,现有山核桃种植面积4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7%;常年产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近4成;2014年全市山核桃总产值26.6亿元,其中一产产值6.21亿元,二三产产值20.39亿元。其种植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
      为做大山核桃产业,临安首先是抓生态经营,着力做优山核桃品质。通过开展林下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物理防控病虫害、节水灌溉、蒲壳综合利用等,每年实施山核桃生态化经营2.5万亩以上,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明显、效益显著、设施完善的精品示范园区。至今,全市已建成省级园区3个、杭州市级园区5个、本级园区40个,总面积达到4.5万亩,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有效推动了全市山核桃传统栽培管理模式向现代栽培管理模式的转变。
      其次是抓主体培育,着力做强山核桃产业。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山核桃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全市现有加工企业220多家,其中省、杭州市级龙头企业6家,临安市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积极培育经济合作组织,相继成立了市、镇两级山核桃协会和30余家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其中省级规范化合作组织6家,入社社员达3000余户,带动农户5万余户,初步形成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山核桃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三是抓品牌建设,着力做大山核桃市场。注重打响临安山核桃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以“临安山核桃”区域品牌及国家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为核心,推行“1+X”品牌建设模式。在开展“电商换市”的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第四是抓基础支撑,着力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临安市先后制订出台了《山核桃产业转型升级五年行动计划》、《临安市山核桃生态化经营十年规划》,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山核桃产业发展;每年安排600万元以上补助资金,用于山核桃林道建设,推广节水灌溉3000余亩,推进靠天产业向设施农业转变。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山核桃林2万余亩,让山核桃林地资源向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集聚。同时,突出“借脑开发、借智发展”,加大与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的合作,有效解决林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工程提升、林改配套,拓展香榧产业
      香榧是我省特色产业。说到香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拥有1500多年栽培史的诸暨,尤其是这里的“枫桥香榧”,早已闻名中外。
      作为全国香榧主产地的诸暨,现有香榧栽培面积13.5万亩,其中盛产林3.5万亩,百年以上香榧古树4.1万株,年均生产香榧干果1000余吨,年产值达6亿元。
      尽管如此,但诸暨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近年来,该市把加快香榧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通过实施种苗、基地、科技、品牌、市场营销、文化旅游、产品深加工七大提升工程,夯实产业基础,拓展发展空间,做强做大香榧产业。
      在实施种苗提升工程上,诸暨市每年切出专项资金扶持香榧种业发展,已建成省级香榧良种繁育中心和种质资源收集库,成功选育榧树优良品种15个,其中“细榧”是目前唯一通过国家级审定的香榧品种;建成苗圃0.5万亩,存苗量2500万株,年出圃香榧苗200万株,苗木年总产值超1亿元。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香榧容器苗出自诸暨,该市东白湖镇成为全国香榧苗木集散中心。
      为杜绝盲目增加香榧造林面积,诸暨市坚持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新造林基地,提倡生态复合经营,推广低产经济林套种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香榧产业省级综合区1个、省级主导示范区2个、省级香榧特色精品园6个。
      此外,从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建立中国香榧研究院、打造中国香榧第一品牌、举办网络香榧节、建立全国唯一的香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即将开馆、总投资超亿元的中国香榧博物馆,到开发“香榧精油”、“香榧油”、“香榧胶囊”等,诸暨市在突破关键技术,强化香榧行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保护和传承香榧文化,发展香榧深加工等方面也是举措不断。去年,香榧现货在华东林交所挂牌上市,开盘首日交易额2.75亿元;榧乡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亿元。
      与诸暨相比,浦江的香榧种植面积虽然只有3.8万余亩,但浦江在推进香榧产业规模化发展上同样不甘落后。该县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等举措,吸引工商资本投入香榧规模化生产,走出了一条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所谓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就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通过组建林地股份制合作社,鼓励林农以林权入股,吸引工商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浦江县共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22家,参股农户2932户,参股林地面积累计19083亩,成功流转林地9671亩,其中开发香榧2100亩。
      与此同时,浦江县把发展香榧产业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予以政策扶持,对连片100亩至200亩的给予每亩300元的补助,20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500元的补助;大力培养香榧科技示范户与香榧嫁接能手,建立了一支精干的科技种植和推广队伍,为香榧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报记者整理诸暨市东白湖镇里四村农民在挑拣香榧(资料照片)。 郭斌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