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来到我们村,村里的香榧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提升了,农业生产确实需要技术支持、科学管理。”说起今年香榧采收的情况,宁海县黄坛镇香榧种植大户王小军深有感触地说。
浙江农林大学和宁海县科技部门于2012年合作成立的果业协同创新中心,在该校专家教授提供的双层拱棚榧树种子催芽专利技术、香榧周年嫁接技术、香榧幼林抚育综合措施等支持下,宁海香榧持续增产,由2011年的6.5万公斤上升到2015年的14万公斤,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发挥绿色生态科技成果的优势,在绿水青山间助力农民“淘金掘银”,一直是浙江农林大学师生共同践行的使命。近10年里,该校先后在省内外80多个县(市、区)完成绿色生态科技推广项目1300多项,在产生显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全员助力农民发展绿色产业
浙江农林大学结合实际向相关县(市、区)派驻科技人员,围绕经济林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畜禽养殖等开展科技服务。通过技术推广,帮助庆元县贤良镇、泰顺县黄桥乡、遂昌县蔡源乡、青田县季宅乡等发展绿色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庆元县贤良镇地处大山深处,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发展落后。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掘银”,浙江农林大学选派了朱铨等专家,实施了淡水养殖和毛竹、锥栗、高山蔬菜种植等帮扶项目,形成了种、养、游结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村民周根材说:“专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技术上的支持,更是‘生态也能创造财富’的理念。”
至今,浙江农林大学近千名科研人员已累计开发各类绿色产业项目近千个。
全过程助力农民打造绿色产业链
遂昌县是林业大县,由于缺乏技术支持,这里的农民曾守着“绿色银行”难致富。浙江农林大学以竹类研究专家方伟教授、竹炭产业专家张文标博士等领衔的科研团队,来到遂昌县竹产区,推广先进技术。如今,遂昌亩产千斤冬笋的竹林已不再稀奇。专家们还助力当地发展笋竹加工企业数十家……仅2014年,遂昌竹产业产值就超过12亿元。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叶坞村农民邓金发说,采用了浙江农林大学提供的技术后,他家仅冬笋亩产量最高就达到550多公斤,亩产值超过1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浙江农林大学自2008年与遂昌签订协议,在全省率先启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共实施了50多项绿色生态科技项目。目前,一条以生态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链,已在遂昌的青山绿水间初步形成。
全方位助力农民组建绿色产业集群
浙江农林大学充分调动各个学科的力量,服务竹产业、香榧产业、山核桃产业、铁皮石斛产业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从最初的产业规划、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到后期加工、经营销售、品牌打造、采摘游开发等,全方位助力农民组建绿色产业群。
临安是我国的山核桃主产区。浙江农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用科技为山核桃产业发展护航。山核桃树高采摘难,该校黄坚钦教授经过10多年研究让山核桃树长得更矮、品质更好、产量更高;山核桃果皮有污染,学科团队利用山核桃果皮开发出了环保型植物源杀菌剂和绿色农药;山核桃网络销售刚起步,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手把手指导农民做网站、发展山核桃电子商务。如今仅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就有40多户村民建设了淘宝商铺,去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同时,该校还发挥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帮助建设香榧文化馆、山核桃文化体验馆等,为相关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