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从农博会看浙江农业转型升级之三

  □本报记者 徐琳
  喜欢的农产品,刷下二维码,线上直接下单,就可回家坐等收货;看好的食品,扫一扫条形码,追溯生产流程和源头,让你买得放心;想留下逛农博的身影,点开微信,就能无线打印照片……在刚结束的2015浙江农博会上,这些新招随处可见。
借助电商拓市场
  在萧山新农都展示区,以“舌尖上的温州”为主题的温州馆,铁皮石斛、瓯柑、蒲瓜梨、熏鸡……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众多消费者。据温州市农办(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主任吴明通介绍,在这次农博会上,他们专门举办了网络专场活动,同时在淘宝特色中国温州馆、1号店中国温州馆开展网络专场活动,40余家企业共同开展网络促销,“农博会期间,网络专场销售额达188.2万元。”
  通过网络专场活动,泰顺的猕猴桃累计销售了1000多公斤。“今年泰顺猕猴桃大丰收,销售遇到一些困难。”吴明通说,“除了农博会期间的销量,网络专场活动后续还有一些订单,通过定向推广,仅广东地区的销量就比往年大幅上升,从而缓解了泰顺猕猴桃的销售难。”
  与后期上路的企业相比,临安苇杭园艺有限公司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互联网+”之路。“一包花草种子,标价一两元钱,如果租实体店铺,除去房租等成本,利润就很薄了。我们在淘宝网、阿里巴巴都开了店,第一年销售额就达900多万元,在阿里巴巴上线5个月,就做到了销售额全网第一。”戴着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公司掌门人、80后小伙子周岩的言语之间透着自豪。
  电商助力农业,最直接的优势体现在销售上,传统的销售方式使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受到影响,而电商的介入,让农产品飞出了大山,走出了农村。
搭上微信顺风车
  微博、微信的异军突起,给农业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今年农博会上,不少参展企业利用微博、微信宣传展会和自己的产品。
  在省妇联的“妇字号”龙头企业的展销位里,来自金华程宏家庭农场的陈援朝引进了一台微信打印机,不少顾客排队等待打印自己的照片。“我们公司的‘明星产品’是美国加州克伦生无核葡萄。我们想,如果让顾客在品尝美食时用手机将画面记录下来再通过机器打印出来,一定是件很美好的事,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我们的农场和产品。”
  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灵芝山庄负责人林爱娣介绍道,今年首次尝试微信营销,只要当场对着企业的二维码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并参与活动,就可得到满600元送100克灵芝片、满1000元送一包灵芝超细粉的优惠。“一方面,通过微信等渠道营销能增加客源,另一方面,可以做好售后服务。有很多人认识灵芝但不懂灵芝,通过微信能了解用户的需求,随时为他们解疑释惑。”
  在其他行业,借助微信营销已屡见不鲜,尽管农产品和微信营销的碰撞才开始,但事实证明,农产品一旦与微信等现代营销手段相结合,便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应用农业物联网
  在新农都会展中心外面,农用航空器、秸秆处理设备、农业物联网设施等格外引人眼球。“机器换人促转型,设施增地促增质”,是2015浙江农博会现代农业展示区的宣传口号,作为浙江农业“机器换人”的组成部分,这些设备将发挥积极作用。
  在这些农用机械里,不难找到“互联网+”的身影。来自新疆的水果展商张尚春,对浙江睿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物联网种植管控系统很感兴趣。“每年到浙江来都能学到不少东西,这次就想买套物联网设备回去。”张尚春说,“用物联网来管理果园,可以监控温度、湿度,可以监测病虫害,定期施肥,可以省下不少的人工成本……”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农业“四情”监测系统、设施农业监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等农业物联网系统平台,以及土壤墒情监控系统硬件、农药残留速测仪等设施更是将“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引来诸多客户前来参观咨询。
  农博会期间,深圳高科新农技术有限公司与龙游红专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精准农业航空社会化服务合作协议,将农用航空器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建立2000亩的核心区、3万亩的示范区和5万亩的辐射区,开展无人机精准喷施农药、土壤检测等服务。
  事实再次证明,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互联网+农业”,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所有农业人面临的新使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将给传统农业带来一片新的“蓝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