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同在“乌”檐下,共享“镇”心话。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2月16日在浙江乌镇拉开帷幕。
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农村电子商务,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浙江作为最早涉足农村电商的省份之一,广大农民在农村电商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据省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8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占全国的22.5%;18万农村青年在网上创业,为农村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全国212个“淘宝村”,浙江有62个,居全国之首。
山货“借网”卖
眼下正是山核桃销售旺季。这些日子,在淘宝上开网店的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村民戴云洪几乎天天盯着电脑,收单、包装、发货,忙得不可开交。“一天最少也有六七十个订单。”戴云洪说。
今年54岁的戴云洪,2008年开始开网店,2014年的销售额达800多万元。“为了开网店,我重新学拼音,自学打字,学会在网上跟人家聊天,向别人请教怎么开店,怎么发货……”因为“触网”时年纪偏大了些,戴云洪的创业之路比其他人要难好多,但一年比一年多的订单,一年比一年鼓的荷包,让老戴满脸自豪,“我原来是种山核桃的,收成差的年份怕赚不到钱,收成好的年份愁卖不出去,现在好了,坐在家里就有人下订单,自家种的那点山核桃还不够卖呢!”
在白牛村,像老戴这样的淘宝店就有67家。据白牛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张青介绍,作为全国“淘宝村”之一,2014年,白牛村淘宝店的总营业额达2亿元,今年仅11月11日这一天,销售额就突破800万元。
10年前的白牛村,还跟其他农村一样,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老人和孩子留守村里。“自从有了淘宝店,100多位年轻人返乡创业,现在,67家淘宝店的店主80%是年轻人。”张青说。
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创业和就业的舞台,还拓展了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了销售价格。临安市天目山镇徐村盛产红提,今年红提丰收却销路不畅,愁坏了村民。村干部想到了中国邮政设在村里的“邮乐购”网点,便依托这一平台进行网上销售,结果一天就销出1万公斤。“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到最后,村里生产的红提都不够订单量啦。”徐村“邮乐购”负责人感叹道。
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让农民“坐在电脑面前点点鼠标就能赚钱”,也让年轻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农家“玩”网购
大半夜的乡村小店灯火通明,村民们守在店里的电脑前,等待零点一到抢购商品。这一幕发生在今年“双十一”前一天深夜的桐庐县富春江镇金家村。
经营着村淘服务站的村民郑礼英,从11月1日开始就忙前忙后,不到20平方米的门店常常挤了上百人。“以前晚上10点不到我就关店门了,10日那天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郑礼英说,“‘双十一’这一天,在我这里下单的洗衣粉、肥皂就有100多箱。”
由于渠道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居民想买点城里的商品特别是时髦货颇费周折,价格也高。有了电商,农村人真正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城里有的商品,乡村里都能买到。
有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电商达人对新产品的接受意愿远高于一二线城市,农村对电商接受意愿的强烈程度也高于城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组数据也反映出农村人“玩”网购的极大兴趣: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年增长率达40.6%;同期农村网络购物使用率为43.2%,使用率较上年增加12.1个百分点。
郑礼英的村淘服务站的订单已从去年的每月100多单增加到现在的每天500单。如今,村民们要买点价廉物美的新奇玩意、时髦东西都会想到她。该村村民李家秀女儿结婚,嫁妆、婚纱、喜糖都是委托服务站上网买,“实惠又方便,快递直接送到村里,样式比县城里的还时髦新潮。”
掌柜“充电”忙
2014年末,淳安县的“坚果哥”郑骏参加了为期三天、以移动电商系列课程为主题的培训。培训回去后,他立即调整思路,着手运营“野花香”微信公众号及“小花”、“小香”两个客服微信号。2015年1月中旬,“野花香”品牌店在微信分销平台121系统正式上线。在春节前短短的一个月内,该品牌店的分销商增加到2000多个,销售额近100万元,成为该销售平台上发展最快的一家品牌店。
人才是电商发展的关键之一。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成了浙江各地助力电商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杭州市建立“市县合作、以县为主”的人才培训机制。2015年至目前,全市合计培训电商人才9245人。在培训中,有关机构一方面向受训人员介绍相关政策和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使他们了解政府发展农村电商的目标、方向、重点,以及电商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对电商发展的新模式进行引导性的培训,2014年以来,又把重点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培训上来。通过培训,使电商从业者抢占了先机,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为了在竞争中“突围”,农村电商经营者努力将培训中学习到的“提高品牌化水平”的理念落到实处。“倪老腌品牌,只做辣椒酱”,一句响亮的口号,让丽水市莲都区的“倪老腌”迅速被消费者熟知。短短5个月,“倪老腌”在淘宝上的信誉度从零飙升到皇冠,成为互联网辣椒酱第一品牌。泥印、纸扎……土味十足的包装,加上可以定制口味的纯手工制作,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经营手段已经被“掌柜”倪向明运用得炉火纯青。
政策解“后忧”
虽然农村电商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扶持。为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村电商,浙江省专门出台政策为网店店主解决后顾之忧。
据省人力社保厅制定的政策,我省将加强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建设,在发挥省级政策和资金的示范引导功能的基础上,扶持各地建设一批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对被认定为省级、市级、县级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的,按规定给予补助,补助主要用于园区场租、带动就业、创业、贷款贴息、创业培训、社保等。同时,还将推动建立网络销售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行业标准,重点培育一批县域农村电商品牌,发挥知名品牌对农村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
杭州市农办在加强与第三方市场主体的对接服务方面狠下功夫,为农村电商牵线搭桥。2014年,他们和淘宝网合作,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淘时节”活动,活动期间的点击量达680万次,网上成交84943单,销售额997.5万元,销售区域辐射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2015年举办的京东商城电商对接大会,有190家企业参加,5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农业企业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加速农企的电商化进程。他们还与中国邮政合作,依托邮政的邮乐网和遍布城乡的物流体系,开展10余次生鲜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引导农业主体走上电商之路。
根据规划,浙江将力争实现“六个一”目标:每市至少建立一家市级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每县(市、区)至少建立一家县级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一个农村电商平台,培育一家农村电商物流企业,每村建立一个电商服务站,培训电商人才10万人次,初步建立全省农村电商创业就业服务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