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浙江省新型农作制度模式20例(之十一)

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   稻鳖共生是一种新型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采用鳖稻共生模式,种稻不施肥、不治虫、不防病,改良鳖池底质和水质,可以减少鳖病发生,全年产粮500公斤以上,达到“千斤粮万元钱”。
    产量效益
    作物产量(公斤/亩)产值(元/亩)
    水稻 563.8 5638鳖 199 20887
    净利润(元/亩)
    48385277
    合计 26525 10115
    茬口安排
    作物 播植期 采收期
    水稻 5月机插 10月下旬鳖 水稻栽后一周 11月-年底
    关键技术
      鳖池要求有防逃设施,能排能灌,水质好,适应于机插,较平整,不淹沉。10-30亩为小区域,田角边两头设置0.6米深的田中塘,面积为总面积10%左右。
      鳖苗、秧苗准备。水稻选择耐湿性强、高产、优质品种。鳖种选用清溪花鳖和“日本×清溪”的杂交鳖。
      大行距稀植栽培。基本苗控制在1万-2万,采用宽行稀植。先插水稻后放鳖区:采用机插,4月底至5月底插秧为佳,亩插7000丛、每丛2本左右。先放鳖后插水稻区:采用手插,5月份插秧,亩插4000丛、每丛4本以上,大苗移栽,插后灌水5厘米左右,半月后,时灌深水、时落干。
      鳖的放养。先插水稻后放鳖区,放鳖密度一般为每亩500至600只,鳖苗规格每只0.225公斤以上。水稻栽后一周灌浅水,放养鳖苗。先放鳖后插水稻区,放鳖密度一般为每亩300至400只,注意饲料投放充足而不过量,一般每天二次,上午9-11时投放鳖体重0.5%饲料量,下午5-6时投放鳖体重0.5-1%饲料量,天气不好就适当减量。
      水的管理。水稻返青后,浅水灌溉,分蘖盛期后(三代卷叶螟、稻虱产卵期后)灌深水20厘米以上,至稻的叶耳下位,时间一周以上,随后回落到10-15厘米。水回落后半月,再次灌水、排水,轮番操作。
      生物防治病虫害。鳖不但能除草,更有除虫赶虫功能,全程不施肥、不用药,根据害虫的生理特性和害虫活动规律,用灌水的方法抑制繁殖。在稻田周围装上太阳能防虫灯杀虫。
      鳖稻收获。大规格鳖区:低温后,鳖入沟底,起捕上市。稻田已搁硬,少量鳖在稻田中人工寻捕后,机收稻谷。小规格鳖区:低温后,鳖入田中塘,并设置围栏只进不出,拷田后也可机收。注意温度较高时不能落干,以免鳖满田跑造成损伤而发病。 李建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