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法制

九旬老人与三个儿子对簿公堂

律师、法官联合调解挽回“母子情”

  •   建德市杨村桥村的王老太生育了3个儿子。按理说,年过九旬的她可以尽享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可老人怎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因为赡养问题,不得不站在原告席上,与自己的3个亲生儿子对簿公堂……
    两万元征迁款惹出赡养纠纷
      事情还得从2007年说起,那年3兄弟就曾因为老人的赡养问题产生过矛盾,这几年虽有所缓和,但也是摩擦不断。
      当时,王老太的老伴过世留下了1万元钱,全部给了小儿子,其他两兄弟因此产生不满,并借此提出应该由小儿子来照顾母亲。后来,几番协商下,3兄弟就老人的赡养问题达成协议:老人住在小儿子家,由小儿子负责照顾,另外两个儿子给予一定的赡养费。
      但这份平静在2015年被彻底打破。2015年上半年,杭黄铁路征迁,王老太获得2万多元的征迁款,都放在了二儿子那边没有分配,这让原本就互生嫌隙的3兄弟矛盾再起。小儿子认为,既然老人一直由自己照顾,这笔征迁款理应全部给自己,否则老人就应由3个兄弟轮流赡养。于是,2015年8月,二儿子将王老太接到家中住了4个月,但同时要求小儿子将之前的1万元拿出来分配,这一提议很快被小儿子拒绝。而大儿子认为王老太一直偏心小儿子,也心有不满。
      2015年11月初,大儿子和老人一起找到村里的调解员请求帮助,但在多次上门做工作后,3兄弟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一纸诉状母子对簿公堂
      “我们上门调解了好几次,但是3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一套理由,相互推诿。”杨村桥镇调委会主任刘国生也很无奈。
      12月初,老人在二儿子家住满4个月后无处可去。小儿子将老人接回家中,但仍然坚持让老人要回2万多块征迁款。所有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多次调解失败后,我们只能建议通过诉讼,来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刘国生说,司法所征求老人同意后,帮其申请了法律援助。
      在援助律师的帮助下,王老太无奈之下写下一纸诉状,将自己辛苦抚养长大的3个儿子告上了法庭。
    联合调解挽回“母子情”
      法院受理该案件后,司法所及时和法官取得联系,双方都认为该案件具有很强的普法教育意义。于是,2015年12月8日上午9点,梅城法庭在杨村桥司法所设立巡回法庭,法官和调解员联合开展了庭前调解。
      王老太和3个儿子准时到达现场。原本应该相扶相持的一家人,此刻却站在了对立的两边。
      调解过程中,3个儿子和儿媳妇依然互不退让,都在为王老太的两笔钱的分配问题争论不止。
      眼看着场面越来越混乱,主持调解的法官及时制止:“今天我们是就你们母亲赡养的案子进行审理,敢情你们今天就是来分老母亲的钱的?”法官此话一出,当着乡里乡亲的面,儿子、儿媳也就不好意思就钱的问题开战了。
      调解的焦点再次回到赡养老人的问题上,老人的代理律师现场陈述了老人的基本诉求和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法律责任,3个儿子就赡养的方案彼此相互交流,但是依旧迟迟达不成统一意见。有的是儿子同意了这条又不同意另一条,有的是儿子同意了媳妇不同意。
      看到这个情况后,审判员和调解员决定根据每个人的诉求,分别做工作。儿媳妇不同意的,调解员就叫孙辈和周围群众去做工作;儿子间意见有点小差异的,法官就尽量做几个儿子的工作,提出几个折中方案供其选择。“我们知道你们几兄弟并不是不想赡养老人,只是赌着一口气,谁都不愿意吃亏。但是百善孝为先,为了金钱伤了老母亲的心,值得吗?”“老人都90多岁了,一天能吃多少呢?一家人何必弄成这样?”“家里就这么一个老人,你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又不是说养不起,大家这样吵来吵去做什么呢?”
      儿子和媳妇们在大家的劝解下,态度有了松动。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和,到中午12点左右,持续3个多小时的调解终于有了结果,3个儿子达成了统一意见,并当场签下了协议:3个儿子每人每年赡养母亲4个月,从大到小轮流照顾,医疗费用凭发票各自承担三分之一,半年结算一次。
      看着儿子们签好的协议,几次伤心落泪的老太太此刻也终于露出了笑容,向在场的法官、调解员诚心道谢。随后,王老太在儿子们的搀扶下回了家。陈赛男 汪奇华编后:
      本案中,九旬老人因为赡养问题,不得不与儿子对簿公堂,实在令人唏嘘。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法律角度来说,作为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而,在整个调解过程中,无论是法官还是调解员都始终坚持“赡养第一位”的原则,成功化解了老人“养老无着”的困境。
      老人大儿子的一句“我以后可能还不如我老妈”,让调解员很感慨。作为子女理应保有孝心,如果自己做好本分,子女都看在眼里, 又何愁晚年凄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